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记者没有义正词严地批评哄抢民众的素质低下,道德缺失。网上有很多的评论,舆论的枪口主要对准公祭行为本来是一种闹剧,这闹剧中的管理也很不到位。虽然也有批评哄抢者素质的,但似乎没有成为主流。更有帮哄抢者“辩护”的,说拿公祭后的鲜花只是讨一个喜头而已。在这屡见不鲜的类似哄抢闹剧中,民众素质其实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因素。但我们却通常愿意保持宽容,保持沉默。为什么呢?
同样的沉默在轰动一时的许霆案中,体现得更明显。尽管许霆有自身的问题,但是我们宁愿对他的错误保持宽容和沉默,一致将枪口对准银行。在舆论的紧“逼”之下,银行方面甚至委屈地表示自己是“弱势群体”。近年来,每逢官员或者政府机构有不当行为,舆论抨击总会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而普通民众的一些不当行为,尤其是在和政府机构交涉中的过激行为,总会得到舆论的宽容和沉默。这沉默耐人寻味。
这沉默是怎么发生的?《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有一段: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如果用当时的“王”来比照政府的话,孟子的意思是政府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利,而是仁义。可惜随后的各代王朝都没有彻底贯彻这个亚圣的思想,仁变成了一个首先是要求凡夫俗子的道德标准,政府屡屡与民争利。朝代轮回,死性不改!
而今,我们要恢复传统文化,要提高国民素质,要以德治国。但是政府与民争利的传统也死灰复燃。垄断霸道的银行,劳民伤财的公祭,这些机构和官员心中有的是利,没有仁义。“礼失求诸野”,这听起来很给老百姓面子,但凭什么上层社会礼乐崩坏,我民间还要严以律己,任人调戏?
网上曾有一个网民发帖,记得标题好象是《有这样负责任的政府我愿继续做个有责任心的市民》。且不管他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标题描述的境界就很吸引人。这才是一种和谐。有了这样的和谐,相信哄抢的闹剧就不会轻易发生,纵使偶尔发生,舆论也必将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