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倔脾气的孩子,高招在此!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 |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段“倔强期”。
面对家里那个倔脾气的孩子,只有我们给予他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才能融化掉他们内心的坚冰。
很多父母会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本应青春活力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倔强、抵抗的“冷面侠”?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中指出:“父母与孩子的情绪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情商养成。”如果父母习惯于罔顾孩子的尊严,用强压的方式与其相处,此举带来的危害,不仅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还会养出一个低情商的孩子。
父母越“硬”,孩子越“刚”
有一类孩子,他们面对父母时,会像一只暴躁的刺猬,时不时就要“扎人”。用尽各种方式跟爸妈作对,情商越来越让人捉急。易怒、爱发脾气,经常性大喊大叫,情绪控制力非常弱;叛逆、倔强,无法接纳其他人的意见,很多时候自己无理也要辩三分;虽然,孩子也许善良、有爱心、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性格上的短板,却让她们看起来有些不受欢迎。
育儿界流传这样一句警示语:“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情商低的现象,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有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对孩子施加命令,用强制性的方式,碾压孩子的自尊、自我意识和感受,一步步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反抗意识和防御心理。用强硬的沟通方式,又通过耳濡目染的模仿,被复刻到了孩子身上。最后,成人的“硬”,就铸就了孩子的“刚”。
《凉子访谈录》里有一个叫鲲鹏的男孩,父亲的军棍是他成长的梦魇。考试分数不够,打一顿;试图劝说父亲不要棍棒教育,被扇耳光……父亲种下的因,最终结出了苦涩的果。鲲鹏初中时患上了躁狂症和抑郁症,心理状态极差,还出现了暴力倾向。
毋庸置疑的是,父母都深爱自己孩子,希望孩子能走向一条正路,但是如果无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放弃与孩子叫板的沟通模式,只会加剧这场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父母越“软”,孩子越“顺”坏的沟通方式能毁掉一个孩子,而好的沟通方式,则会拯救一个孩子。
听过董宇辉讲的关于“母爱和一碗鸡汤”的故事,才知父母的“软”可以疗愈孩子的“刺”。起先,辉妈比较凶,她说什么儿子都要顶嘴,母子俩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气急的辉妈甚至拿棍子撵着揍儿子。
后来高二那年夏天,董宇辉受伤休学在家,为了让他骨折的腿快点痊愈,妈妈想方设法给他做滋补汤,补充营养。可是不懂事的“挑刺少年”董宇辉,一会儿嫌陈皮多了,一会儿说花椒多了,就是不肯喝汤。
这一次,辉妈没有跟儿子吵,而是默默把汤端走了,转而把用纱布把所有调料包裹起来,重新熬了一锅汤。董妈妈不再跟青春期的儿子“硬碰硬”,而是换了一种更柔和、更有力的方式,推开了孩子的心门,让他感受到了更温暖的家庭关系。
正是那个夏天的幡然醒悟,成就了一个双商在线、幽默风趣的董老师。父母越跟孩子争输赢,越会蒙蔽孩子的双眼,把家庭变成了一个角斗场,每一场撕扯,都没有赢家。而父母懂得“服软”,平静地解决问题,在良好示范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自控和感受爱。
这种家庭氛围下,赢家属于所有人。想起曾经一个大学同学,她对大家始终和颜悦色,笑意盈盈,与别人发生小摩擦时,也都能非常体面、平静地与人交涉。后来得知,她的这种情绪定力,源于家庭对她的浸染,父母性格平和,互相尊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差不了。
这种高情商,为她赢得了相当好的人缘和姻缘,如今的生活也十分惬意。有句话是说:“情商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比起那些说话夹枪带棒、情绪波动大的孩子,让孩子拥有情绪自控力、积极心态以及好的沟通力,会成为孩子一生幸福顺遂的基石。
三段育儿心经,做智慧父母
其实,孩子的情商就像一张名片,想要让这张名片闪闪发光、受人欢迎,父母就要用画笔多勾勒优美的线条,而不要增添败笔。对此,这里有三个育儿建议,来帮助父母改变“硬刚”的沟通模式,换一种思路养育孩子,不妨参考一下。
1.
所谓“暴力语言”,是指那些含有指责、嘲讽、贬低等负面情绪的语句。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需要改变的一个常见用语习惯是,把具有刺激性的“评价性语言”,转换成非暴力的“客观性描述”,这样可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避免引发孩子反感。
比如,当孩子没有收拾书桌,你可以说:“桌子上还放着3本书,5支笔。”而不要急着骂道:“你怎么这么懒,房间比猪圈都脏。”前面是提示,后面这句话就成了攻击。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感受和应对模式。
此外,多询问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表达,而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这种被接纳的情感链接,会让亲子沟通变得温暖、顺畅。
2.
李雪琴在上高中时,有一天跟男同学发短信,班主任老师看到后就告诉了李雪琴妈妈,还提醒她去翻看女儿手机。晚上,李雪琴放学回到家,妈妈郑重地说:“我要向你道个歉,我打开你的手机后,点开信息图标,非常有负罪感,我保证一条信息都没有看到。”
直到现在,李雪琴回忆这段往事仍旧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也坦言,自己跟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在一起是非常舒服的状态。母亲放下了家长的权威,却收获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给孩子的性格铺就了一层明朗的底色。父母并非完人,当我们有不恰当的行为时,及时给孩子道歉,说句“对不起”,不会损伤父母威严,而会更加赢得孩子内心的敬重,软化孩子身上的刺。
3.
身心疲惫的我,因为自己的一次顿悟,终于扭转了残局。昨天晚上,女儿作业比较难而且量大,难过得哭起来,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恨不得立马就训她:“哭也没用,哭也得写完!”但是我咬了咬牙忍住没有发作,静静地坐在一边陪着她,更“违心”地说了一句:“不想写就算了,咱们今天休息吧。”
女儿的哭声低了下来,轻轻地摇了摇头:“我要写完。”接着,她缓了一下,平复好情绪,又开始写起字来。这件事情很细微,但对我的影响是强烈的,它让我感悟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当你发现负面情绪蔓延时,通过自省、暂停、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给情绪叫停,只要有觉知和改变的意愿,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而父母真正做到情绪稳定后,才可以更有能量去涵容、接纳、帮助孩子调控情绪,激发他们本身的自省力。
弗洛伊德曾说: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童年的时光很短,但童年的时效却很长。教育孩子,不需要一方压制一方,而要用一点一滴的示范和影响,给他们带来由内而外的蜕变和成长。在这跌跌撞撞的一路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冷酷的暴君,不是盛气凌人的监工,他们最渴望的,是一个坚定的陪伴者和温和的督促者。前者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抵触,后者才能让孩子汲取无限力量和勇气。
作为父母,我们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先让自己“软”下来,才能融化孩子内心的冰与寒,把他们的童年变成五彩的糖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