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完美,吞噬女性的“元凶”!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社会心理 |
今年暑期的最大黑马电影,无疑是《芭比》。
直接分享一段电影中震撼人心的台词——
我们必须时刻做到无可挑剔,可事与愿违,我们总是一错再错。你必须瘦又不能太瘦,你不能说自己想瘦,你得说你是为了健康,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瘦。
你要有钱,但是不能张口要钱,否则就是俗。你要往上爬但不能靠手腕,要有领导力但不能压制别人的想法。
你必须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你得把身边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如果男人干了荒唐事就是女人的问题,这很离谱。
可如果你公之于众他们就骂你是怨妇,你要为男人而美,但不能过度让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者让女人有危机感,因为要想融入女人圈就不能过于突出。你必须懂得感恩,但是别忘了系统是受操控的。你要想办法接受,同时还要心存感激。
你永远不能变老,永远不能失态,永远不能炫耀,永远不能自私,永远不能消沉不能失败不能胆怯,永远不能离经叛道。
这太困难了,处处都是矛盾。而且绝对不会有人奖励你或感谢你,到了最后你不但做错了所有事,而且所有的错都怪在你头上。
在这里,我们不去剧透电影,只去讨论这段话背后的东西。
陈粒的《易燃易爆炸》,事实上也描绘了同样的女性处境:女性,似乎只有做到八面玲珑,才是合格的,值得被爱的。
瘦得恰到好处、既要赚钱又要顾家、要好看但不能美得太出挑——当所有这些要求汇聚在同一个女性身上,完美无疑是最接近这个状态的描述。
当女性拒绝变得如此“完美”时,还不等别人开口,女性自己就会率先进入自我怀疑与自我攻击。
完美当然很好。可女性如果不完美,就是有罪的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埋在每个女性心中的“完美情结”。
1、追逐完美的人
有一类人,天生自带雷达,对自我保持绝佳的敏锐度,总是能精准地捕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努力,脱胎换骨,惊艳众人。
我们每个人身边,或许都有这么个朋友——
认为自己外形不出众,于是减重、塑形、做微整形,成为回头率极高的气质美女;感觉品味不行,就报了艺术班,与专业人士共赏名画、品美酒;觉得赚得不够多,下班之后研究起了副业,将收入翻了一倍;甚至还因为性格不够外向去上了个培训班。
尽管已经成为了别人眼中又美又飒的“女神”,可是她却依旧自卑,说自己“不够好“。
“不够好的自己”,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塑造。
原本,当某个缺点呈现,如果父母能够带着不加评判的态度,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其改正,这个缺点本身并不会让人感觉“自己很糟糕”。
但是,如果父母对缺点表露出厌恶、嫌弃,且这种情绪和态度弥散至个人,那么孩子完成对父母的认同之后,“不够好的自己”就成为自体的一部分,而被内化的父母则成为自我评判者。
由于负性的自我评判被凝聚在人格底层,笼罩着对核心自我的认知,所以,无论改了多少毛病,变得多么完美,“不够好”还是“不够好”。
自我原型糟糕的人,在羞耻感的驱逐之下,会将力大量投注至 “理想自我”,对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不停追逐完美,他们“优秀”的原始动力,也是无法自我接纳的表现。
这位“完美”且“励志”的朋友,很可能会去跟我们谈很多规划,并且琢磨如何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但是,当他们如果真的到达了理想之地的时候,又可能产生一种虚无感。因为那个理想之地,事实上只是被华丽外衣包裹着的美好,缺失了“自我”。这个结果的背后,既没有真实,更谈不上温度。
这种所谓的“改变”,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否定“现实自我”的过程,而且改变的决心越大、行动力越强,潜意识中“现实自我”越不配存在。
它是残忍的,虽然看上去积极向上,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对现实自我的割裂与排斥,必然会引起这部分自我的无价值感和愤怒,乃至奋起抵抗,最终导致改变失败。即便成功,也会因为张力过大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随时担心这个“更好的自己“反弹和解体。
因此,这个时候的力求“完美”,实际上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2、停下脚步的人
“改变不会发生,除非允许不改变”,也是这么个原理:允许不改变,意味着允许现实自我的存在,一旦被接纳和认可,“不配得感”被削弱,自我力量会随之提升。对于上述“积极者”而言,放慢脚步,拥抱自我,反而会有更大的空间。
但如果一直止步不前,则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停止自我成长。
之前全网热议“躺平“的话题时,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留言:
我是一个有着清醒认知的人,没本事,所以打着一份两三千元的工,能养活自己就行,脾气差,人也懒,谈不好恋爱,试了两次也就算了,爱情什么的高攀不起,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追求,内卷与我无关,躺平最舒服。
乍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虽然自己不够完美,但足够接纳,也不偏执和较劲,现实感不错,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细细分析,会发现其中也暗含着一股“不配得感“——对于理想和美好的不配得。配不上好工作、配不上好爱情、配不上好朋友,也配不上好的自己。
这种“躺平”的根源,可能存在着自恋创伤和动力受损。
如果在成长中经历的挫折或负性事件过多,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方式便是“自暴自弃”,或者“假装佛系”:我先认为自己不行,或者假装毫不在乎,你就打击不到我了。
于是,用“没本事”、“高攀不起”、“无所谓”等一系列的“自我催眠”,将自恋和动力维持在一个极低水平,整个人呈现出一个能量低迷的压抑状态。
他们对于与理想和美好关联是心存恐惧的,这会唤起内心被抑制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可能招致又一次的打击,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
所以,对他们而言,“躺平“就是“躺死”和“躺废”,将生命的热情化为灰烬,反而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
梅琳达·盖茨在《女性的时刻》一书中提到:人类有着共同的追求,每个人都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发挥潜能、帮助他人,付出爱也收获爱。没有人天生优于他人,没有人能凌驾于他人的幸福与尊严之上。
从人本存在主义的角度,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人生意义的建构过程,以及人追求圆满的天性。
找到满意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幸福的一种,但是由于一些阻碍的存在,就完全放弃自己、压抑天性、切断与理想自我的链接,以此来刻意回避成长,让自己失去本该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也许享有一时的快乐,却也可能留下一生的遗憾。
这也同样并非“爱自己”的表现。
3、真正的“爱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所以 “爱自己”应该是一场整合,既有对现实自我的接纳,又有对理想自我的追求。
我的朋友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开启了这段整合之旅。她分享了自己的体验:
“就好像——我现在的身材有点胖,但感觉这样也还行,没什么身材焦虑,如果要减重,那一定是我想练习自律的品质,培养更规律的生活方式;我现在赚得有点少,但自给自足也挺快乐,如果想更有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成长,财富与人格增长是同步的。”
“总之我对现在的状态挺满意,也仍然拥有追求理想的兴趣和动力,我很想去看看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模样。”
“当关注到现实自我时,我是安心、知足的,当链接到理想自我时,我是兴奋、充满力量的,而当我学会把两者统合起来,觉察到她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时,我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真正的“爱自己”,就是接纳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并带着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去移除阻碍、释放潜力,拥抱更完整的自己。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愿大家都与自己有一场浪漫的终身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