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心理咨询如何生效?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关于阳光 |
“心理咨询如何生效”,虽然做了一个视角切入,我仍然感觉题目比较大,但这一篇不是讲循证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体验、体会,分享我觉得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或者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东西。
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内有固定的频率,比如每周一次,找咨询师。两个人做什么呢?这一过程意味着什么?两三个月过去了,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而不仅仅是关注理论、技术。我们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假设--一个人早年成长中未被处理的冲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现在。但是有了这一个假设,要重新处理未处理好的创伤、心理冲突,并不是靠意识层面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有的时候会有人说,我要探索自己内心的任何东西,我什么都不害怕、不回避,我很有勇气,已经下定了决心,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问题不在我们的记忆层面,主观意识控制不了。
退行
走进内心潜意识
我对退行的理解是:走进内心潜意识,或者说内心深处,一个人如果感到比较安全,就会退行。比如我参加中学、小学同学聚会,自己好像变成了以前的自己,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比较安全,从小一起长大的,没有什么好防御的。但是第二天在办公室里不能这样,因为那样的身份、角色不合适。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要通过一定的设置,创造一个比较安全的氛围,这有助于来访者逐步退行,进入自己的内心。但是情感上的安全感不能靠理性解释,也不能强求。
在一小时或者五十分钟的咨询中,来访者不管时间、空间,回到曾经的内心体验,但是一次咨询结束后,来访者要回到现实,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自己进入很痛苦、很难受的状态,这对来访者的自我功能是有要求的。换句话说,来访者每周见一次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摇摆,要感性地回到内心,又要理性地回到现实而不至于完全崩溃。我认为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需要咨访关系的支持。这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时候会有阻碍甚至走不下去。
设置
费用也有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不同于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亲戚之间的交谈。有一些人,不是做心理咨询的,但也很善解人意,很会开解别人,能解决一些问题,别人也很信任他们,那跟他们交谈算心理咨询吗?这就要提及能体现专业的设置了。
设置非常重要,没有设置框架的建构,很多东西就流于一般。如果我们有多种身份,比如我跟你是朋友,你有困难打电话给我,倾诉也好,问也好,我有空肯定多听,没空我也不能说不听,也不能说不愿意听,因为我以后还得跟你相处呢。我希望给朋友留下好印象,所以找一个借口,说自己正在忙,有空再打回去,这都是我们现实中的朋友会做的。但是有了设置,满意还是不满意、问题有没有解决,立刻显现出来。一次咨询多少钱,朋友之间不会提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属于彼此间的情感联络、“献爱心”。因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设置很有意义。
疗程长短决定咨访关系的深度跟走向。精神分析喜欢做长程的,双方讨论好时间,至少半年以上。长程无形中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允许较深的内心探索,因为有时间处理。如果是短程,时长三个月,一周一次,基本上点到为止--伤口刚打开就结束了,没有机会处理,所以人们不会把自己的伤口全扒开,扒开就是二次创伤。我看到许多方法很有冲击性:一个团体互动,大哭大叫,充分走进内心,从早到晚,一共五天,结束后散伙,很多人都会受伤害--我好不容易暴露自己,却没有人善后。长程给人的感觉就是能逐步走进内心,有时间跟咨询师共同面对走进内心带来的负面反应;时间相对短一点儿的咨询会偏向行动,促进现实的能力。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科室来了一位进修医生,还来了一位新同事,无形中大家对这两个人的态度肯定不一样,相对来说,会对进修医生更客气,因为进修同事是客人,要回去的,而新同事是要和大家长期相处的。
费用也有象征意义。如果我们做义诊,不收费,会发现自己讲话相对轻松。如果我们收费,一次收两千元,每一句话都要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费用并不是仅仅给人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一个人对物质欲望的把握。换句话说,收费很高,会给人很贪婪的感觉;收费很低,好像不允许自己追求欲望,非常节制,对自己很苛刻。如果我们以此为生活来源,就应该收钱,这是市场行情。在正常的收费问诊中,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得很低,引导来访者对自己好一点儿的时候,来访者听不听?他会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对自己好一点儿,这不是言语能做到的,要靠引导,引导能改变一个人。
除了疗程长短和费用,设置中还有很多方面具有象征含义,而我们所有的咨访关系都以设置为基本点。
--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