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音:处理咨访关系时如何体现共情?

(2023-05-25 09:56:37)
标签:

健康

情感

情绪

心理

育儿

分类: 心理常识

要达到很好的共情,就需要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抑郁倾向(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可能抑郁),不让强烈的抑郁影响自己共情别人。说得通俗一点儿,在心理咨询的时候,你要帮助别人,如果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处在一种很不好的状态,就很难再有能力和精力去感同身受地体会,帮助别人。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思考、感同身受地理解别人。我们的潜意识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好奇心的满足、肆虐的倾向、抵消早年遗留下来的内疚等。

 

从潜意识的角度而言,我们想补偿、想克服自己内心的问题,完成对自我的分析,因此我们选择做心理咨询师。但这些是客观原因,不是关键因素。同时,并不是我们有这样的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就不能成为咨询师了。

 

关键是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出来的防御如何很好地“去本能化进行综合”。

 

“去本能化进行综合”的意思是:在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有许多冲突、冲动,它们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我们能够逐步地明确、清楚地感知,并且能够用恰当的方式把它们利用到工作中来。

 

我们的潜意识冲动是需要在实践中被我们察觉、理解并驯服的。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潜意识。我们做出努力进行综合,但综合得不成功怎么办?或者有部分成功进行了综合,而有部分没有怎么办?


 

张海音:处理咨访关系时如何体现共情?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让这些原始的冲突、冲动进入我们的理性自我,并且服从理性自我的影响和限制。“理性自我”也就是我们在心理咨询时经常提到的自我察觉。从这个角度讲,反移情的理解和察觉是很艰难的。

 

我自己的体会是,能够事后有所察觉已经非常不错了。既要跟来访者互动,又要在互动中觉察自己的反移情,并非易事。

 

讲了这么多跟共情有关的内容,它的定义也好,局限、困难也好,各种本质也好,或者有时候我们对它过分强调也好,我们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咨询师。

 

这个目标非常吸引我们——能够达到某种境界,时时刻刻跟来访者保持同步。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在各种交流的时候,我们强调什么?强调咨询师要贴着来访者的感觉走。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我们能成为完美的咨询师。这个目标吸引着我们,但也可能让我们很累。

 

我有过很累的体会,某个阶段我接的个案比较多,有时在休息日从早上接到晚上,连着做十来个,超负荷地共情、理解别人。做完以后回到家里,话也不想说,饭也不想吃。这是因为我的情感消耗得比较多、时间持续得比较久。

 

如果我们碰到一个创伤很重的案例,不共情就没办法帮到对方,不卷入其中也不行,但卷入了又不是想出来就能够出来的。

 

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当被深深卷入其中时,我们自己也容易被伤到。

 

因此,我们经常处在这样的矛盾中:一方面由于我们想做好咨询师或本身的情感也被触动,我们希望走入对方痛苦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不要被伤得太深。

 

其实哪一个咨询师没有受过创伤性案例的伤害呢?但是我们都还能挺过来。因为咨询师也好,或者我们任何一个人也好,只要还存在着,还有能量,就免不了折腾这些基本情感。

 

而作为咨询师,有的时候太累了,想停一停,我们就暂且不共情,等又有能量了再继续努力。我们就这样在两者之间徘徊。

 

这也是心理咨询吸引我们的地方,或者进一步说,也是人性吸引我们的地方,因为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去真实地感受,也不停地成长。

 

以上内容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