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心理发展阶段及其核心冲突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精神分析关注早年模式在成年中的翻版。换句话说我们面对一个人,要快速看到他的心理成长,或看到他哪个阶段的痕迹比较明显,哪个心理阶段的冲突没有被很好地解决,以至于不断在成年生活中重复。
每个人的心理成长都有各自的主题和冲突。这些主题和冲突比弗洛伊德的分析还要更细致。没有一个人能顺利、标准、完整地度过所有冲突,遗留一点儿这样那样的任务,人才会活得丰富多彩。做人不都是在补课吗?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孩子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他们会把幻想当真,把故事和童话当真。更小的婴幼儿更没有这个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差,任性,饿了就哭,不满足就闹,要即刻满足,没有能力抽象、概括、提炼自己和别人。
成年人中不也有这样的人吗!说暴怒就暴怒,说满足就要满足,自身界限极其模糊,容易纠缠,搞不清楚自已的基本特征,闪烁其词。如果碰到这样的个案:不清楚自已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谁,自己是强是弱,是善良还是险恶,等等,咨询师会很苦恼。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成年人,却要把对方当作婴幼儿,还要理解、明白他们,可又明显拖不动。面对这样的来访者,要通过咨询了解他们有什么基本需求,并去回应。
换句话说,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他们就没有办法完成基本信任,我认为这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
好几年前,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东方卫视有个叫《波士堂》的栏目,专门访谈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家,谈谈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当初是怎么把握机会的,等等。许多主持人都上过心理咨询师课程,会从心理背景入手了解嘉宾。除了问事业,通常还会问家里的情况,问有血有肉的生活。
有些企业家很坦率地说:“我这个人和别人合作没有问题,谈判、竞争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不太习惯别人和我太亲密,走得太近。虽然知道他们对我有好感,肯定是想对我好,想靠近我。我理性层面上知道没有危险,但是情感上不习惯,就要退。别人一靠近我,我不习惯,就后退,”有的发现自已有这样的特点,甚至也会自我分折说:“这和我从小的生活有关—爷爷边放牛边带我长大,父母出去打工,我自已自生自灭。”曾经经历过的艰难让他的抗压能力特别强,别人战胜不了的挑战,他都可以战胜。然而他不习惯情感中的亲密。因此,再高的职位或地位无法弥补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哪怕他知道别人对他有好感,不会图谋他的钱财、不会害他。这就是基本信任的问题。
自主与羞耻、怀疑
这有点儿像肛欲期,或者是完成独立的依赖时期,一岁、两岁或三岁的孩子既想独立自主,又感到羞耻怀疑,“不确定”是他们的心理特征。
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要完成这个成长主题,这也是他们的核心冲突。
自已应该独立,还是依赖?面对一个人,他们该亲近,还是回避?这时他们使用的是分裂的防御方式:非黑即白—满足我的都是好的,不满足我的都是坏的。
面对处于这一状态的个案,咨询进行到一定程度,来访者的内心被压抑、掩盖,一般会采用比较原始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否认、解离、投射认同等。这时,咨询师会感到强烈的敌对、诋毁,既帮助不了来访者,对来访者的认同也很少。
俄狄浦斯情结
虽然每个人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恋父恋母情结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它表现为男孩黏着妈妈,女孩黏着爸爸,孩子会排斥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记得我儿子大概三四岁的时候,这种现象就非常突出,晚上吃完饭,洗漱好,还没有到睡觉的时间,他就在我和妻子房间的床上,我们一家三口看看书,看看电视,妻子给他讲讲故事,其乐融融。冷不丁地,他会打我一拳,或瞪我一眼。我一点儿都没有招惹他、他是很不自主地,意图很明显,希望我最好走远一点儿。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他要回自已的房间,因为这是我的地盘,他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这样。
男孩一般依赖妈妈,母子分离很因难,如果没有父亲的恰当存在和介入,分离就更困难。父亲恰当存在和介入了,才会构成很好的母子关系,不会形成独占。这是一个衰伤的过程,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学会妥协。
孩子长大了,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谁都不会让他。有时侯,不得不分享某些东西,分享意味着妥协,这个能力要从小练就。我碰到几个男孩,和母亲睡到二十几岁,基本上丧失了和其他女人睡觉的能力。我们会好奇:父亲去哪儿了?怎么父亲这么早就让出了自己的地盘?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父亲工作忙,孩子不和母亲睡就睡不好,孩子发热、蹬被子…
三四岁的孩子对性攻击依赖特别敏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有与他人建立感知的能力,有感知他人关系复杂性的能力。孩子在这个年龄险段一定要承受一个现实:父母之间的一些关系他永远介入不了,他被排斥,比如父母之间的性关系。
延伸说一下,孩子要接受挫折教育,其实不用刻意,人活着总有挫折,到一个阶段,总要面对一些问题,总要感知一些问题,也总要察觉自己的情感能力,包括自己的责任感。
有一定个案经验的咨询师会发现,有这个时间段冲突的来访者有一定的领悟力和接受能力,还有自我思索、自我分析能力。咨询师没有给他们解决方案,他们也可以接受,而且在咨询过程中,可以承受某种不确定。对这样的来访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理解,会很容易进入状态。
以上内容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