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投射认同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对于投射认同,我的理解是移情和反移情潜意识的互动。
当我们建立了设置,然后又建立了咨访关系,可能咨访关系中会重现病理性关系模式。重现了,我们就要去识别、解释、面质,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和来访者形成这样的关系。
像有依赖特质的来访者,我们跟他一接触,马上就会有一种感觉:他很有领悟力,很配合,他对自己很有期待,只不过环境不好,所以关键的几步没走好,稍加培养他会很有前途。所以我们很喜欢帮他,帮到后来我们会感到耗竭、无助——说了这么多道理、做了这么多努力,却什么也解决不了。怎么会这样呢?为他付出这么多!
因为他从小习惯这一套模式,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到依恋关系的存在。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匹配什么人?匹配喜欢为他做事、保护他、给他建议和忠告、规定他的人。当然他最烦的也是别人控制他,他觉得自己行,又希望别人为他负责,非常矛盾。反过来说,我们感到一个人很弱,我一帮,他就行,我们会感觉自己很强大。
有些来访者觉得自己可以照顾咨询师。我碰到过这样的来访者,非常善解人意、体贴,有时候会说“今天你也很辛苦,正好我也有事,我们早点儿结束,我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以后有时间再讨论”,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感觉自己被照顾了。
可我又一想,不对呀,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是需要我帮助的,怎么会反过来帮助我呢?来访者会为我们做很多事情,牺牲自我,让我们很感动也很内疚,而且都是提前做好,有点儿像孩子把所有的家务都料理好,不是等父母回来才做,这种模式马上会在咨访关系中重现。
咨询一开始我们就会感到,如果没有他的引领,心理咨询的方向就会出错,他会非常清晰地把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他对这个问题的领悟程度大概是读了三年心理学的研究生都达不到的。
我们有困难、疑惑的时候,他会很敏感地提醒我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接受他的督导,而且他也挺客气的,不会让我们的这种感觉太明显。他会站在他的角度,说:“毕竟你是咨询师,还是以你的意见为主,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你参考。”最让我们懊恼的是他讲得很对,显得我们技不如人。想承认自己不如对方,却不甘心,这会激发我们跟他的竞争,激发我们做得更出色,否则我们就对不起这个专业角色。
但是我想,这可能也是他的问题所在,夸张地说他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你活不下去。有的领导也会这样,平时很主观、很霸道、很独裁,但是出了事情大家都会想到他,因为只有他可以把局面收拾好。
在给青少年做培训时,我们经常碰到很多父母,对孩子控制得很严,管得很多,所以会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我们会要求父母少管点儿,鼓励孩子独立成长,父母有时候很委屈、很懊恼,但是想想提要求的是医生、是权威,就只能听。
刚开始因为我们做了这样的努力,孩子跟我们走得很近,咨访关系很好,但几个月下来,孩子出了点儿状况,闯祸了,我们打电话给孩子父母,问他们孩子出了状况怎么不管,父母马上会说,“是你叫我们少管的”。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希望管孩子的父母出现,但是当我们希望可以做点儿什么的时候,又希望父母不要来管。
讲这个无非想强调一点,这样的父母身不由己地从小被赋予了责任:都要我来管,我不管谁来管?你们能处理好问题吗?如果你们像样一点儿,我也不用操心。其实什么叫处理好?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在咨访关系中可以体验到这些模式。
问:投射认同,就是咨询室里移情与反移情的过程?
投射认同是克莱因提出的重要概念,她是客体关系的开创人物。如果理解起来有困难,就不要关注这个概念怎么形成、怎么运用的。先从最容易的入手,投射认同也强调移情和反移情。有认同,就会有互动的过程,我投射出去,人家对我不好,没关系,我可以继续高度关注。换句话说,你对我很重要,我天天盯着你,怎么会找不到缺点?我不但把我不能接纳的部分放在你身上,我跟你有亲密关系,你也必须跟我互动,这就是投射认同的过程。
从更直观的角度讲,其实就是咨询室里的移情和反移情。如果来访者依赖性很强,咨询师就变得很强大,要为他负全责,最后咨询师很耗竭,也拖不动来访者。如果来访者有很强的支配感,他就会在咨询中与咨询师争夺主导权,让咨询师很挫败,有火发不出。这就是移情与反移情的互动。投射性有四种类型:依赖、迎合、权力支配、色情性移情,移情和反移情可能更丰富一点儿。但这些框架可以在临床工作方面帮助我们,有个初步分类然后再去印证。
前几年我也纠结过,概念到底有什么用,想想有些地方可以跟移情、反移情串在一起理解,再回头单独看这些概念可能就不再那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