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泄痛苦,他频频划伤胳膊

标签:
阳光心理情感 |
分类: 阳光案例 |
倾诉人:彤(化名) 女 16岁
采访人:洛报融媒记者 闫卫利
咨询师:孟怡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彤一头短发,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红色的卫衣搭配短外套,显得很活泼。
可就是这样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捋起袖子时,胳膊上刻着一道道疤痕,着实让人心惊。
暗恋的男同学喜欢上我的好友
这一段,我的情绪非常糟糕,甚至到了崩溃边缘,我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深渊,想抓住点儿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只能拼命挣扎。在我最无助时,我只有哭,一哭就是一两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我拿着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划,划出一道道血印,看着血缓缓渗出,痛苦才得以释放。

我很渴望有个人可以让我亲近,理解我、宽慰我、支持我,可我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给我这样的温暖。
爸爸常年在外,妈妈是个女强人,她天天忙自己的事业,对我说话也没有耐心,动辄对我训斥打骂。在我看来,她的事业比我重要。
我原本有两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一男一女,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假期就在网上联机打游戏。渐渐地,我对那个男同学产生了好感,但我不敢说,我把这个小秘密藏在心底,继续和他像普通朋友一般相处。
他是离我的心最近的一个人,他跟我聊学习、聊游戏、谈理想,让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孤寂。
可后来他忽然不跟我玩了,我跟他说话,他也躲着我。我很不解,便找那个要好的女同学问是咋回事儿,女同学说:“因为我俩好上了,所以他要跟你保持距离……”

当着女同学的面,我没有哭,但心乱如麻,听不进去课,放学回家锁上门就大哭起来。我用力抠自己的手指甲,抠得血肉模糊还停不下来,就用美工刀划自己的胳膊,只有这样,我才觉得好受点儿。
我一个月大时就被送到小姨家
在我心里,除了这个男同学能给我温暖外,就是小姨。
我出生一个月后就被送到小姨家。当时妈妈刚开始创业,她不想因为照顾我而耽误事业发展,所以,她刚坐完月子就把我送走了,每隔一两周去看看我。
小姨有两个孩子,加上我,她要照顾三个孩子。小姨很疼我,但孩子多,总会顾此失彼,尽管小姨护着我,但很多时候,我还是被表哥、表姐欺负。我不得不躲在一边自己玩,常抱着小姨的一件衣服,摸着衣服上的扣子发呆。

我两岁时,妈妈不让我在小姨家住了。因为有一次妈妈来看我,听到我喊小姨“妈妈”,她害怕我将来跟她不亲。
我一回到妈妈身边就被送进了早教机构,因为妈妈没空带我。
我习惯了待在小姨身边,突然离开小姨,我很不适应。我把在小姨家玩的小熊玩偶带在身边,睡觉时抱着,就像抱着小姨一般温暖。可妈妈要把我的小熊玩偶扔了,说:“我给你买了个新的,这个太旧了,别玩了。”

我哭闹着不肯丢,妈妈只好暂且收起来。我趁妈妈不注意,又把小熊玩偶翻出来,妈妈很生气,后来我再也找不到它了。
我哭得特别伤心,妈妈却不理解我,说:“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个破玩偶!”
妈妈很少有时间陪伴我
我想回到小姨身边,妈妈不答应。小姨有时给我打电话或者来看我,我特别兴奋。小姨说带我出去玩,我开心得要飞起来了,妈妈却一口回绝了:“不能让她去,她还有好多作业没做呢。”
我知道妈妈在撒谎,但我不敢揭穿她,我知道妈妈很不高兴,她不想让我跟小姨多联系。
妈妈经常批评我:“你真不懂事,到底谁是你妈啊?看到小姨比看到妈还高兴!”

我承认妈妈在物质上给予我的满足比小姨多,我永远是班上穿得最漂亮的女孩,班上流行什么我就有什么,但妈妈给我的陪伴和关心太少了,我总觉得妈妈根本不想要我这个女儿,我就是个累赘。
妈妈很少陪我,甚至按时接我放学都保证不了。我对上幼儿园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他小朋友都被家人接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孤零零的,内心特别恐惧,我脑中经常蹦出这样的念头——妈妈不要我了。
妈妈把我一接回家,就开始忙她的事,她永远有接不完的电话。我要是黏着她,她会把我一把推开,说:“去、去、去,自己去看动画片,没看我正忙着!”
我稍大些,妈妈总是让我自己回家。我写完作业后,就一个人在家待着,看看电视,或者自己玩。
我的痛苦无人能懂
妈妈特别在意我的成绩,如果我成绩下降了,她就训斥我:“这次考得不好,什么原因?”如果我不吭声,她就给我一耳光。我很害怕,只好说:“因为粗心。”妈妈又给我一耳光,逼问:“你为什么粗心?”妈妈问得我无话可答。
妈妈让我失望、恐惧,但如果爸爸在家,他的做法更让我绝望。妈妈打我时,爸爸轻描淡写地说:“你训她两句就行了,别打了。”然后就转身进屋了。
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把我当人看!
我的痛苦没人能看见,我无比孤独。后来我发现抠指甲会让我感到舒畅,一不开心就抠指甲。妈妈看到我的指甲跟狗啃一般难看,便打我。后来我发现用指甲划手臂蛮舒服的,手臂上被划出一道道很深的印,但有衣服遮着,不会被妈妈发现。后来我就用圆规划,觉得更过瘾,再后来我喜欢用美工刀划,看着殷红的鲜血流出,虽然痛,但痛中带着释放的快感。我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宣泄。
其实我早就有自伤的举动了,只是爸妈不关心我,没发现而已。
我知道这不正常,但我克制不了,所以来求助心理咨询师,期望自己能跳出痛苦的深渊。
洛阳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本期案例中,彤(化名)频频伤害自己,让人揪心。花季少女为什么要自伤自残?是什么让她痛苦到快要崩溃?英国心理学家鲍比的依恋理论可以充分解释这一现象。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与其母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养育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具体来说,就是养育者对孩子释放出的诸如哭之类的各种信号进行猜测,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应,还有孩子在被抚养的过程中对养育者的期待以及被回应后的感受。依恋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反之,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感觉。一个不受父母欢迎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当他面对这个世界时,习惯以敌对、回避来应对;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接纳。
依恋分不同的类型,从彤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和心理痛苦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看,她属于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冷漠,不管母亲在不在场,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和母亲没有很深的情感联结。这种依恋类型的成人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和追求。他们渴望一段亲密的长期关系,却时刻害怕自己陷入一段亲密关系当中。当一段亲密关系来临时,他们常常难以真正敞开心扉进入这段关系当中,对他人带着很强的防备心和疏离感。
回避型依恋会正面显示自己对于亲密的需要,但当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面对亲密,就会立即退缩,甚至感到生气。当他们感到会失去对方时,便会去讨好,取悦;一旦有了安全感,就表现出退缩,回避。归根结底,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一种自卑情绪,以及对别人的不信任。
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呢?
“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能理解彤为什么会心理脆弱、压抑并充满恐惧了。她渴望爱和关心,但是爱来了,又会恐惧甚至拒绝。因为她出生一个月就被送到小姨家,经历了一次心理上的抛弃。在小姨家,她也是怯怯的,不能完全依恋小姨。
两岁时,她被妈妈接到身边,由于妈妈的性格原因,彤又无法依恋上妈妈。所以,彤从小到大就没有机会发展、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她的自伤、自残以及所谓“男友”被抢都是由回避型依恋的无价值感导致。
如果您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发展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就请您关注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三岁前的成长,尤其是作为母亲,您是否持续稳定地专注和孩子的互动,决定着孩子是否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抖音号:jqw20070520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建于2007年,15年来专注于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团队30人,积累个案2万多个。作为洛阳市知名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厌学、婚姻家庭、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及性心理等问题的咨询服务。地址:洛龙区帝都国际城东区2号楼305室。
电话:63911995
后一篇:男人爱钱,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