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你去跟你爸讲,他是一个不及格的爸爸......”

分类: 亲子教育 |
“你去跟你爸讲,叫他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有了孩子的男人就要认命”
“爸,妈妈她真的很生气。你就帮一帮她啊,干嘛这么小气?”
初三的孩子,听着妈妈的抱怨,转身对爸爸这样说。
“我小气?你是谁养大的啊?不是我,你能长这么大?你去跟你妈讲,少来这一套。”
老婆常常不满老公不帮忙做家务事,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不论是吃喝拉撒,还是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是她在忙。
老公撒手不管,好像这个小孩与他完全没有关系。
夹在父母之间为难的儿子
他很苦恼,已经读初三的他,不但要面对升学压力,家里还吵个不停。
妈妈只要不开心,就会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抱怨家里的大小事:
抱怨爸爸多不负责任,
薪水不拿回家,
贷款催缴,
还要晚归在外应酬。

“还有完没完?”其实他没有心情面对这些事,学校已经够他忙了。
爸爸虽然很过分,但妈妈自己不跟爸爸沟通,一直对他念叨,他也觉得很烦。
但是只要他面露难色,妈妈就会指责他:
“你长大啦,翅膀硬啦,男人都一个样。”
此时,他就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课本,眼睛盯着妈妈,脑袋放空。
因为他知道,只要他眼睛盯着妈妈,感觉好像在听,妈妈就不会连他都骂。但有时,这招也没用。
“天晓得我妈那唠叨不完的烦恼,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停止?”他没有答案。
反倒是只要妈妈说:
“你是他儿子啊,你不讲,谁去讲?”
他只能摸摸鼻子,去做点什么,只是每一次替妈妈出征的下场,就是让自己成为爸爸的出气筒。
爸爸愈不负责任,妈妈愈紧抓不放
他知道外公外婆在妈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所以妈妈一心想找到一个尽心尽责的丈夫,但显然爸爸的表现不符合妈妈的标准。
于是,当妈妈越是害怕爸爸不尽心、不负责任时,就越是事事控制、紧抓不放。
他本想帮妈妈提醒爸爸,但总是得到爸爸无奈又愠怒的回应:
“你这儿子吃里扒外啊!
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妈是什么样的人,她就爱自寻烦恼啊!
我都已经做成这样,但在她眼里,却什么都不是。
好啊,就不要做啊,就让她嫌啊,我早就放弃了。”

他不但两边不是人,还常自责是否把事情搞砸了。
因此,他开始像妈妈一样努力地想要掌控更多事情,只是她终究无法解决爸妈的问题。
他开始告诉自己:
“我长大后,谈恋爱,找对象,绝对不要像他们那样,明明不合适,却硬要在一起折磨对方。”
当孩子成为传声筒与棋子
对身为夹心饼干的孩子来说,为了爸妈不吵架,很容易就成为家中的传声筒。
上述“父母无法直接面对彼此间的冲动,于是让孩子去传话”是家庭中很典型的互动中的“三角关系”。
这是将其中一名家庭成员当做中间人,觉得他讲话比较能影响对方,或比较好指示,或他比较无害,认为让他出面,可以缓解家人间的冲突。
至于成为传声筒的人,因为接受了父母的嘱托或任务,不但被迫选边站,父母通常还不允许传声筒有自己的想法,因而担任这种角色的孩子通常会在“我有影响力”和“我没有办法”之间患得患失。
如果三角沟通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习惯,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就更容易“被对方的问题纠缠住”:
“你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你不出面,也太没良心了吧”
“你一点也不关心,算什么家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很容易被家人的话语引出一连串罪恶感,像:
“你应该懂得我很无奈。”
“你怎么不帮帮我?”
“你实在是太狠心了。”
这些都是类似于“你不懂事”“你很无情”“你明明知道,却......”的责备与控诉。
这时候,问题就更像缠绕的毛线球,纠葛难解,而传声筒也很容易成为操纵的棋子,被指示久了,好像也变成“我应该如此”,背起家中的问题,但却无法真正解决。
我们在原生家庭受的伤
故事里的妈妈曾经因父母离异,让她无法收到健全的照顾,此时的她会在心中无意识的做一些决定:
一、我绝对不要嫁给和我爸爸一样不负责任的男人。
二、我绝对不要像我妈妈那样无助。
当这样的想法在心中生根时,她对夫妻关系是既希望又焦虑的,他不想自己的人生重蹈覆辙,复制父母的悲剧,只是她越焦虑,越容易捕风捉影。
当另一半做了类似与过去父亲做过的事情时,她就会觉得过去的噩梦仿佛又要回来了。
为了抵御这些痛苦的感受,她反射性的开始指责、批评、轻蔑或鄙视对方。

不要让亲密关系两败俱伤
因为妈妈曾经受到的伤害,所以妈妈会变得多疑敏感,而此时的老公如果为了自己的感受而进行反驳的话,那家庭内部只会更快的走向分裂的地步。
为了维护家庭的和平安定,此时的老公应该先安抚老婆,理解那是老婆本身的焦虑,给老婆一个温暖的怀抱,对她说:
“我知道你很担心,很害怕旧事重演,但你现在和小时候已经不同了,你的命运不会和你妈妈一样,我也不会变成你的爸爸”。
这样的话,对于老婆来说,重要也必要,要不止一遍的说。
这样的安抚和保证的响应,在重要关系中是必要的,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痕太深,所以才会导致老婆现在的敏感多疑,让老公难以招架。
当老婆指责,批评、轻蔑或鄙视老公时,很容易引发老公的自我保护,而开始用情绪做出反击的行为,最终导致沟通不畅,两败俱伤。
而沟通不畅、一味的埋怨不仅是导致众多家庭走向分裂的隐患,同时也是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导火索。
孩子是爸爸妈妈共同的爱情结晶,如果夫妻关系问题把孩子拉入战场,让孩子选出阵营,攻击另一方,这个问题就像是让孩子否定自己的人格的一半,这种困难程度无异于让孩子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