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爱之名,你总是让亲密关系脱离爱的怀抱

(2018-10-28 10:19:00)
标签:

亲密关系

爱的艺术

时尚

情感

教育

杂谈

分类: 家庭关系
以爱之名,你总是让亲密关系脱离爱的怀抱

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有人发现,我们对越亲近的人越没有耐心,有时候造成很大的伤害,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心理现象。

1

对于这个社会现象,阳光心理的咨询师总结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会存在情感绑架的可能性,特别是父母。

另外,这种无条件,无私的爱与情感,也容易在潜意识里,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爱和感情,可谓是天地可鉴,也可谓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一种情感。

但是,中国的父母,却容易因为用爱太深,从而对子女有一种控制欲。他们会以爱之名,绑架被爱的对方。甚至为人父母者,多半不能察觉。

所以,很多时候,年轻人或者孩子们,宁愿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有什么事情,宁愿自己一个人撑着,或者找一个不是很亲近的人,去倾述。

第二,总认为亲近的人,都是自己的人。无论我怎么做,他们都会原谅我。

当一个人带着这种心理,生活在压力巨大、节奏过快的环境中,就特别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懈怠。

这种心理,能非常好地解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力感。

第三,在对待亲近的人,我们会因为彼此更加了解,从而丧失一种因为好奇而需要赋予的忍耐。

很多时候,我们本来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但一旦遇到熟识的面孔,我们就会变得兴致全无。

我们会在潜意识里,主动地建起沟通的堤坝,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不用说出来我也知道他会和我说什么。

第四,习惯了那些亲近的人一直对我们好。时间长了,容易把这些爱,当成理所应当,从而有所漠视。

这也算人的一种本能,特别是父母的爱,当子女的有时候不能理解,不太重视,从而也忘记了感恩。

2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跟最亲密的人互相伤害的经历。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明明知道那句话不该说,明明知道这句话说出来会伤害对方,明明知道对方很在乎自己,可我们就是对方越在乎自己,越放肆,这是不是很可恨呢?

阳光心理曾经接触到一个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女生,内心敏感而脆弱。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她对于职场的人际关系尤其小心翼翼表现得十分紧张,生怕做错事,说错了话,导致同事们不喜欢自己了。

所以很多时候总是委曲求全,不会对别人说:No!

在一次跟朋友的谈心中,她说出了自己的苦恼。朋友简单而直接地指出了她的问题,女生马上暴跳如雷,说出了很多伤人的话语。

事后经过了解,女生告诉心理咨询师,自己很自责,其实并非觉得朋友说的不对。

而是朋友在说话时候那种轻蔑的语气,那种指责的态度,好像在否定我的一切,让自己的自尊心接受不了。

正是被蔑视的感觉,让她失控了!

3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与真正的亲密相比,“假性亲密关系”往往过多关注形式和名义上的亲近,两个人的互动更多基于理性思考。

对彼此的理解停留在行为表象,而不是其背后的依附需求和情感表达。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两个人只要确定关系了,领证结婚了,就应该自然而然地变亲密。

然而亲密关系是关系质量决定形式,而非形式拉动关系质量。

在遇到矛盾分歧时,我们也误认为争辩对错可以修复关系,却忘记了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情感连结,当情感连结出现裂痕的时候去讲道理,争是非,恰恰是情感上疏远对方的行为。

在典型的假性亲密关系里,两个人很容易片面肤浅地理解彼此的言行,并且试图去评价这些行为的合理性。

以爱之名,你总是让亲密关系脱离爱的怀抱

由于惧怕评价和批判,两个人都在关系里感到不够安全,无法坦诚地敞开内心。

一些亟待表达的情感,例如伤心、难过、脆弱和无助的感受,需要被用愤怒、指责或者冷漠加以掩饰,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两个人对彼此产生更大的误解和情感伤害。

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曾经接待过一对结婚刚刚一年的夫妻来访者,两个人的情感经验都很少,几乎是彼此的初恋。

恋情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买房问题和父母的推动,自然升级成了婚姻。

不过两人显然低估了婚姻的复杂程度,虽然每天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角色和心态的变化让两个人在人际关系、财务和事业规划的方方面面出现了分歧。

小两口努力忍让和压抑着分歧带来的不快,生怕关系受到损害,双方父母也从同样的出发点劝慰着他们。

但是这种回避的态度最终让消极情绪从价值观的分歧弥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当听到对方的不同意见时,抵触和不满的情绪就油然而生。

但是到了这一步,两个人依然没有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磨合期,宁可忍受冷淡和冲突也不愿意克服自己的害羞和不适去正面地谈一谈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不快和忍耐的交替当中,两个人都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说了许多伤害彼此的话,将多年积累的情感资本消耗殆尽。

最终他们走到了离婚的边缘,而心理咨询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关系的每一个阶段,两个人都是有很多机会去改变情感的走向的。

如果情感经验丰富一些,或许就不会在关系里那么缺乏主见。

如果打算结婚的时候对婚姻是什么多一些思考和对话,就不会在婚后才发现双方的观念分歧。

如果可以工作两年再结婚,就不会因为刚出校园的单纯掩盖了两个人成长方向的差异。

如果可以多了解亲密关系的成败之道,就不会用回避和掩饰来处理矛盾。

如果可以掌握情感表达和调节的方法,就不会让不满的情绪蔓延到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将感情耗尽。

4

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有时候伴侣之间了解程度之低,信任和沟通之薄弱,维护关系方法之乏力,都让心理咨询师感到深深的遗憾。

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带着期待和梦想上路,但是却被自己的想当然和侥幸拖了后腿。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情是市场里供人挑选的产品,不是选到对的就会永远开心,而是一个持续的、主动建设的过程。

这样的态度应该存在于亲密关系的所有阶段,尤其是那些认为关系已经是“老夫老妻”没什么好担心的伴侣之间。

许多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是太在意亲密关系的问题,往往都是等到关系矛盾重重,支离破碎之后才带着满心痛苦来求助。

即便是求助,也往往停留在对于浅层问题谁对谁错的纠结上,难以看到更深层的问题——个人情感模式、过往关系体验、原生家庭影响等等。

所有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咨询案例,最初都始于对当下关系如何相处的方法探讨。

但是随着咨询的深入,往往都可以发现来访者在关系里的表现是内在世界和情感模式的外在呈现。

许多人的内心长期缺乏反思和成长,所以个性中的缺陷很容易投射在关系中的不健康行为里。

要了解这些缺陷是如何产生的,那就要深入到更加早先的原生家庭体验中去。

这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不健康的心理过程是我们为了适应童年糟糕环境的策略,但是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早已不再适用。

这种不匹配是许多人亲密关系中障碍的根源。


以爱之名,你总是让亲密关系脱离爱的怀抱
呵护心灵   播洒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