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能

标签:
爱无能爱的艺术心理常识情感娱乐 |
分类: 心理常识 |
症状
爱无能的概念来源于一本同名书籍,也是一种情感方面的心理疾病。
在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悄然流行一种病,这种病就叫做“爱无能”。
爱无能有十大症状表现。
1、不知道爱是什么样子,不懂得付出感情,有的甚至连关心都不会,只会给对方金钱和物质以为这就是爱。爱无能的铜臭化表现。
2、恋爱关系明确后,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就什么都无所谓了:满脑子现实问题:怎么攒钱买房子买家具。
如何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让他们抱孙子什么的。不知道维护爱的关系,不会保鲜,不会让爱升华,追到手了就停工罢工去了......爱无能的无法持久表现。
3、不相信有爱情,即使喜欢上谁还是抱有怀疑态度,总把负面的例子牢记在心。
特别是有过失败经历的,始终在心有余悸的情况下“搞对象”,带着心计给自己留一手。这不但是不信任爱情,甚至不相信感情了。爱无能的多疑表现。
4、骑驴找马,对方的所谓“条件”占第一,即使没遇到符合条件的,先找个人“爱”着再说,半路发现更好的好随时“跳槽”。爱无能的无责任心的表现。
5、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今天觉得瘦子苗条,明又觉得胖子有肉,想法变来变去,没准看上了胖子,又舍不得瘦子。
当然,这种情况的下场是,胖子瘦子早晚都觉得他(她)不是个东西。
无法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这里指的是比较客观的条件。
比如硬件上合软件上的条件,比如房子,车子,票子,性格,性情,家庭关系,家庭背景。爱无能的缺失标准的表现。
6、喜欢被人追,也受用别人的宠爱,一定要以自己为中心,不然就说对方不够爱。
是啊,老给巧克力吃,要是有一天换了口香糖,人家还真不干了。
喜欢拿过去和现在作比较,不懂得取舍和主动出击,是对爱的放纵。
这是对爱的听之任之,放任发展,坐等爱情,不是爱无能是懒得爱。爱无能的懒惰的表现。
7、很在乎别人的看法,猫三狗四的话比自己的真实感觉还重要。
找爱人以旁人的眼光为主,只要听到反对之声,马上就审视对方,然后挑毛病,找茬无理取闹。
面子是第一,一定要符合大众需求。
别人的意见成了唯一标准,是不是爱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这里的爱无能表现为对爱无法感觉到体会到的能力。也就是爱无能的无主见的表现。
8、枯燥乏味,感情的事可有可无,注意力都在别处,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恋爱,有没有爱情都差不多,有的甚至觉得跟恋人在一起不如跟朋友混自在。
这个表现是彻底的抛弃了爱情。不是爱无能呢,是灭绝师太。是彻底的爱无能症状。爱无能的不重视表现。
9、花痴。见一个好奇一个,见一个喜欢一个,态度十分不严肃,可自己又觉得挺认真的,为这个还挺苦恼。爱无能的堕落的表现。
10、倒霉的总是自己。自认为很懂感情,满脑子混蛋逻辑,只要遇到一路货色,就感叹这世界上的好男好女都让别人挑走了,剩下的垃圾都让他(她)遇到了。
常抱怨自己命不好,可从来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垃圾。爱无能的嫉妒表现。
解析
爱无能的问题,表面上是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无法真实生动地体验亲密和情感的流动,难以发自内心的在乎和爱自己的伴侣。
但如果反思内在的心理过程,会发现情绪体验一直以来都被某些防御机制压抑隔绝。
这些防御机制的存在虽然让人无法体会到爱情里的快乐,但同时也避免了直面情感上的伤害和痛苦。
如果更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它始于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关系,是面对挑剔刻薄或者紧张焦虑的父母而发展出来的适应策略。
如果当年在争吵不断,反复被打压批评的家庭关系里我们没有隔离自己的情绪体验,或许早就被日复一日的痛苦逼疯了。
但是当生活进入新的阶段,我们面对自己的爱人时,虽然对方不会再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但是由于缺乏个人成长和反思,我们还会习惯性地沿用曾经的情绪调节模式。
所以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情感上的疏离和隔绝就不可避免。
如果看不到这些内在的机制和过程,那么爱无能会被简单地解读为不够爱,不愿意爱,甚至是冷漠无情这样的批判。
这样的解读不光不会帮助人改变,反而会让关系更加紧张。
如果伴侣两个人可以通过咨询、学习和反思提升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有可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的伴侣理解那些带来困扰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自我保护和创伤的体验。
这样的理解可以降低关系中的冲突感,增加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关系的信心。
在实现了这样的相互理解之后,两个人就可以在关系里感到更为安全,也可以更坦诚地流露自己的情感,并且得到回应。
更为亲近的关系,就是在这种不断回应彼此情感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我们不断锻炼自己那种“透过表象行为看到内心情感表达”的能力与意识。
另一方面也和伴侣一起探索和发现各种令自己满意的回应方式。
当两个人的情感连结十分稳固时,再回头来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就有了被支持感和信心来源。
在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里,我们战胜了各自的不足与恐惧,带着坦承和爱意面对彼此。
情感被放在了对错之前,动机和需求比权力和掌控更重要,关系基础的建设可以比应激性的问题解决获得更多关注。
后一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罗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