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33】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五,道术九阶)

(2013-05-17 09:51: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庄子奥义》(庄学三书之一)

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

——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张远山

 

五、道术九阶

 

领悟了庄学三义和庄学四境,理论上已是“至知”,不过还不是“至人”。因为知了以后,还要行。知行合一,才是至人。知而不行,知行分离,人格分裂,天人交战,就不是至人,仍是大知小知。从至知之知,到至人之行,还有九个阶梯。

在《大宗师》里,庄子讲了闻道九阶,这是成为至知的九个阶梯——

 

副墨之子→络诵之孙→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寥→拟始(《内篇·大宗师》)

 

“副墨之子”,就是读书。古人用墨写在竹简上,这是创作者。你抄这本书,就是“副墨”。抄完以后,就要去读,这就是“络诵之孙”。这些都是拟人化的说法。除了读书而闻道,听老师传授而闻道,你还要亲眼去看天地万物,“瞻明”就是用眼睛看。你还要亲耳去听天地万籁,“聂许”就是用耳朵听。看完听完以后,你还要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天道,“需役”就是必需的服役,不是服人道之役,而是服天道之役,“尽其所受乎天”。“於讴”是古代民谣,你还要从中了解古人对天道的领悟,继承古道。“玄冥”、“参寥”、“拟始”,是先于古人的天地之始,因为天道遍在永在,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存在。

庄子用一个拟人化的寓言,说明了闻道九阶,但是单单闻道是不够的。《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中士、下士闻道以后的反应不一样,只有上士悟道了,中士半悟半不悟,半信半疑,下士执迷不悟,所以大笑。因此闻道是达到至境的第一步,不闻道肯定达不到至境,但是仅仅闻道也达不到至境,后面还有三个阶段:悟道、行道、成道。所以庄子不仅讲了闻道九阶,又讲了成道九阶,这是从至知变成至人的九个阶梯——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撄宁→撄而后成(《内篇·大宗师》)

 

成道九阶,展开的是闻道之后的悟道、行道、成道。

成道九阶的前七阶,讲的都是“悟道”以后的精神变化,精神升华,精神超越。

第一阶是“外天下”,就是认为天下都是身外之物。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意思,其实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就是不做世俗的君王。《庄子》书里专门有一篇叫做《外王》,就是说你做了世俗的君王,也不过是在屋檐下面最高的地方,最接近天花板的地方,但是天花板不是天,天花板限定了你的高度,天不会限定你的高度。只有外天下,走出屋檐下,才能“尽其所受乎天”。不仅臣民应该走出屋檐下,连君王也应该走出屋檐下,当然这对君王有点勉为其难。世俗出身越高,世俗地位越高,受到的精神限制越大。

第二阶是“外物”,认为物质财富也是身外之物。超出基本需要的身外之物越多,越容易为物所累。

第三阶是“外生”,认为生命也是天道所赐,也是身外之物。所以子华子的养生四境认为:“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当你明白,死也比迫生好,你就“外生”了。你就知道怎样才是高于生存的存在,“自适其适”的全生就是高于生存的存在,是自由独立的存在。“适人之适”的亏生,是不自由不独立的依附性生存。“役人之适”的迫生,是比死还不如的行尸走肉。

上来接连三个“外”,就是把世俗权力、功名、外物,甚至自己的肉体生命,全都看作阻碍你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障碍。我们现在也有一句相似的话,叫做“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很多人嘴上这么说,实际做不到,顶多能舍物质财富,舍不了权力功名。

做到三个“外”的领悟,就会一朝通彻,领悟真道,这是第四阶“朝彻”。

第五阶“见独”,就是窥见《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天道。

第六阶“无古今”,是说,天道是大年之道,人道是小年之术。小年之术,古有今无,今有古无,中有外无,外有中无,不是遍在永在。超越古今中外,遍在永在的,才是真道。

一旦你窥见遍在永在、古今永存的天道,就会明白天道也在你自己身上,你就与天道同一了。所以第七阶是“入于不死不生”,只有天道是不死不生的,万物都有死生,包括天地。

从“外天下”到“入于不死不生”,前七阶都是闻道之后的精神升华,就是悟道。最后两阶,则是行道、成道。

第八阶“撄宁”,是行道。当你闻道、悟道以后,外境没有闻道、悟道的人,跪在庙堂里的人,或者还没资格进入庙堂但是追求富贵功名的人,那些大知、小知、无知,就会不断来干扰你,影响你,这就是“撄。外境要来“撄”你,你的内德要“宁”。这个“宁”,庄学叫“泰定”,佛教叫“禅定”,现在叫“淡定”。

碰到外境撄扰,大多数人不能淡定,极少数人能淡定。有些自诩淡定的人,小撄能够小宁,中撄能够中宁,大撄却不能大宁,露出了马脚。叫你做知县,很淡定,不做。叫你做知府,还是淡定,不做。叫你做宰相,你未必还能淡定,未必能像庄子那样不做。

美国人做过一项社会调查:给你十万美元,出卖朋友、亲人,做不做?不做。五十万呢?不做。一百万呢?犹豫一下,低低问一声:我出卖他们,你会把他们害到什么程度?所以,你可能小撄能宁,中撄能宁,都很淡定,大撄可能就不再淡定。闻道、悟道以后,行道极难,比闻道、悟道难得多。你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行道”,但是未必能够“成道”。“五十九岁现象”,就是一辈子不敢胡作非为,离休之前,利用最后的权力大贪一把,末日狂欢,于是功败垂成。所以《老子》说:“民之从事也,常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第九阶“撄而后成”,才是成道。闻道、悟道以后,一生行道,一以贯之,一直到死,终生不变,不被任何外撄打扰,永远宁定,才是“撄而后成”。善始善终,才能功德圆满。

这就是成道九阶,从至知成长为至人。

上面讲了《庄子》内篇里面讲的闻道九阶、成道九阶。我们再看一看外杂篇里面的通俗说法。这是《庄子·外篇·寓言》里面讲的九阶基本路径——

 

学道九阶

 

《寓言》原文:         张远山今译:

一年而野,             一年由文返野,

二年而从,             二年顺从内德,

三年而通,             三年与道相通,

四年而物,             四年与物齐同,

五年而人来,           五年众人来亲,

六年而鬼入,           六年鬼神来舍,

七年而天成,           七年天然有成,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   八年超越死生,

九年而大妙。           九年达道大妙。

 

外篇虽然是内篇的通俗版,现在的人还是不太容易理解,我翻译了一下。学道九阶,也是从三义、四境的角度来解释的。

第一年“由文返野”。“文”是指庙堂伪道,用小年政治的错误价值观,对你洗脑。一般来说,我们上中小学的时候,都会接受这种洗脑。但是当你进入社会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价值观非常虚伪,很不真实。一个人成熟,就是认识到你受到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教条,于是反过来认识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世界,就可以由文返野,返朴归真,也就是前面讲过的“息黥补劓”。这是最为重要的因应外境。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进入求道,一定会接受文化教育,被伪道洗脑。但是有些人成熟以后,会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有所批判,有所过滤。有人是三十岁,有人是四十岁,闻道悟道的年龄不一样,也有人一辈子都没有闻道悟道,或者闻道以后大笑之。所以要进入至境,第一年,学道第一阶,就是由文返野,返朴归真,息黥补劓。

第二年“顺从内德”,就是因循内德,自适其适。

第三年“与道相通”,与“见独”相似,窥见天道,与道相通,但还没有与道合一。

第四年“与物齐同”,既然与道相通了,你就知道万物皆为道所生,就能达到齐物观,就是《齐物论》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第五年“众人来亲”,有了齐物观,当然就“不傲睨于万物”,“还与众人同”,众人就会与你相亲。

第六年“鬼神来舍”,是寓言化表述。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部分,与人相亲以后,还要与万物相亲,与天神地祇相亲。

第七年“天然有成”,就是与天地万物相亲以后,“尽其所受乎天”,自我实现,成就你的人生最高境界。

第八年“超越死生”,就是当你“天然有成”以后,同时也会明白自己与万物一样,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有其极限。万物的极限之一是有生有死,只有天道没有极限,没有生死。超越死生,就是不执着于生死,不怕死,只怕亏生、迫生。

不过大家注意,道家的说法与普通的说法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从来不说“生死”,永远都说“死生”——与此相关,也从来不说“始终”,永远都说“终始”。因为“死生”与“生死”有认知上的本质不同。当你说“生死”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万物的相通之处。宗教认为人死了以后有灵魂,道家不是宗教,而是哲学,不认为人死了以后有灵魂,而是认为万物都是一气所化,人死了以后并不是彻底消失了,“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永远存在,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物质不灭。道家的很多思想,都非常符合现代科学。超越死生,就是明白人死了以后继续进入万物的循环,通过另一种形态复生。前物虽然没了,但是后物还会生,生生不息。超越死生,就是超越个体,超越自我的小年、百年。因此至人不生活在小年之中,不仅不生活在小年的政治外境之中,也不生活在小年的自我生命之中,而是生活在大年天道之中,生活在大年的群体生命之中,生活在天地之中,与道同一,天人合一。因此,最后一阶就是第九年“达道大妙”。九是最大的阳数,九年隐喻一生的闻悟行成。

了解了道术九阶以后,现在再看庄子在《逍遥游》第一章讲的“鲲化为鹏”寓言,就能明白讲的其实是如何闻悟行成,完成九阶——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内篇·逍遥游》)

 

这一寓言很著名,大家都很熟悉鲲鹏。深圳的简称也是鹏城。前两天我与深圳的朋友开玩笑说,北溟在北方,是鲲化为鹏以后起飞的地方;南溟在南方,是鲲化为鹏以后抵达的地方,就是深圳。

这一寓言,讲鲲化为鹏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无知成长为至知至人的过程。

鲲的本义是鱼卵、鱼子,隐喻无知。

鲲的另一义是小鱼,隐喻小知。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就是从无知成长为小知,再成长为大知。

鹏就是凤,大鹏就是凤凰。大鲲化为大鹏,就是大知化为至知。大鹏从北溟起飞,经过九万里,就是经历九阶,从至知变成了至人。大鹏飞到南溟,就是闻悟行成、逍遥自适、尽其所受乎天的庄学至人。

下面用一个示意图,说明一下三义、四境、九阶的结构关系——

 

庄学三义、四境、九阶关系图

【0333】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下(连载之五,道术九阶)



首先,庄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从中引出庄学三义。“之道”引出“顺应天道”,“内圣”引出“因循内德”,“外王”引出“因应外境”。庄学三义构成一个“王”字,就是“王德之人”,精神境界比天子更高的天道之子,因为天子被庙堂的屋顶限定了精神高度,而王德之人走出了庙堂的屋檐,是人类探索天道的精神巨人。无数君王和帝王将相,都是违背天道的精神侏儒。庄子和庄学至人,却是顺应天道的精神巨人。

运用庄学三义来看,人生有四种境界。最低的是初境,无功无名,但是渴望功名。从初境向小境,是求功。从小境向大境,是求名。达到大境,已经很不容易了,从世俗角度来看,已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但是道家不满足于大境,进一步向至境发展,就是从“为学”阶段,转入“为道”阶段。

《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阶段,就是受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都是增益知识,可能被伪道洗脑,也可能闻道、悟道,但是还不能行道、成道。如何行道、成道呢?就要“为道日损”。《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到达第九阶以后,必须具有齐物观,“去名与功,还与众人同”。境界最高的人,不会盛气凌人,刚才我们已经在斗鸡四境里面看到了,无知、小知、大知都有不同程度的盛气凌人,只有至知不再盛气凌人,“呆若木鸡”,“还与众人同”。

为道日损,完成九阶,庄学鲲鹏就可以起飞了,就可以逍遥自适,尽其所受乎天,自我实现,抵达人生最高境界。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