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316】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上(连载之一,老子生平简介)

(2013-02-22 09:45:31)
分类: 《归藏》奥义、《老子》奥义

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上)

——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刊《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1期)

张远山

 

第一讲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

——从《归藏》泰道否术到《老子》负阴抱阳

 

[内容摘要]本文为作者2011年深圳老庄讲座第一讲。作者根据1993年出土的王家台《归藏》,对老子之道的思想源头和本质内涵,做了全新解释。通过《归藏》卦序“首坤乾,终比剥”,论证了“伏羲画卦制历”,抉发了“三皇-五帝-三王”的华夏古道变迁。否定了用《周易》解释《老子》的传统观点,认为《老子》主张“负阴抱阳”、“扬柔抑刚”、“以正制奇”,实为“扬泰抑否”,即远承伏羲泰道和“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归藏》泰道,批判“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周易》否术。

[关键词]伏羲画卦制历;泰道;否术;伏羲圆图;唐尧方图;周易方圆图;老子远承伏羲泰道;负阴抱阳之谜;扬柔抑刚;扬泰抑否。

 

大家好!

这次老庄讲座,为大家讲讲老庄之道。

老、庄有同有异。有异,所以各讲一次。有同,所以有个共同题目——“老庄之道,大年正道”。

什么叫大年?春夏秋冬一年,就是小年。大年是很多小年加在一起,是道家概念。小年有春夏秋冬的循环,大年也有循环。所以老庄讲座合用一个副标题——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是一个关键词,后面我会展开。

今天第一讲的题目是——《老子》:君人南面之术。

君人南面之术是对《老子》的传统观点。我同意传统观点,但是解释有所不同,所以加了一个副标题——从《归藏》泰道否术,到《老子》负阴抱阳。

因为两讲有一定联系,顺便说一下第二讲的题目——《庄子》: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也是传统观点,我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所以也加一个副标题——从《老子》政治哲学到《庄子》生命哲学。

讲座开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研究经历。我从1980年进大学以后,开始研究诸子百家,重点是道家。我研究道家三十多年,前十五年主要是宏观研究。宏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1995年开笔以后,在199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寓言的密码》,副标题是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探源。因为是宏观研究,所以虽然以研究道家为主,但也兼顾诸子百家。《寓言的密码》就是研究诸子百家的宏观不同,相互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又研究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和先秦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因果联系,2005出版了宏观研究的第二本书《文化的迷宫》,副标题是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前十五年的宏观研究告一段落以后,我就进入了集中研究道家的微观阶段,就是庄子工程庄子工程以庄子为核心,研究思路是八个字:由庄溯老,由老溯易。传统学术把《易》、《老》、《庄》称为三玄,一向重视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过传统学术的三玄是《周易》,而我认为《周易》与《老子》的关系比较疏远,用《周易》解释《老子》很难讲通。所以我的由老溯易不是追溯到《周易》,而是先追溯到《归藏》易,再追溯到伏羲易。

庄子工程2005年到现在,进行了五、六年,已经出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庄子奥义》,专门研究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因为外篇、杂篇不是庄子亲撰,而是弟子、后学所撰。第二本书2010年出版的《庄子复原本注译》。目前正在写第三本书《庄子传》(按:已于20131月出版)。庄学三书完成以后,将会撰写由老溯易《老子奥义》。由于《老子奥义》还没完成,所以今天讲的内容还不太成熟,仅供大家参考。

今天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老子生平。第二部分介绍老子之前的华夏古道变迁。第三部分介绍老子开创的道家之与华夏古道的传承关系。第四部分是重点,就是老子之道。我对老子之道的解释,与传统解释非常不同。各位如果读过《老子》,已有一定理解,会对我的解释有疑问。所以我必须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论证,就是第五、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是最后小结。

 

一、老聃生平简介

 

先秦道家始祖老子,东汉以后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神化为一个神,所以生平真伪参半,有各种各样说法。比如说他之所以姓老,是因为他母亲怀胎八十一年,他生下来就满头白发。这些神话式说法,使得老子生平与他所说的道一样扑朔迷离。今天没时间辨析老子的各种生平、传说,哪些真,哪些伪,主要讲几点比较可信的。

先说姓氏。老子,又称老聃,又叫李耳。所以唐代皇帝姓李,与老子攀亲,自称老子后裔。我认为是氏老,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人有氏有姓,这与婚姻制度有关,一般是氏从父,姓从母,所以有学者认为老子母亲姓李。神话式说法,老子不仅在母亲胎中呆了八十一年,而且后来根本没死,晚年升天成神,成了太上老君。当然不可信。老子只是比较长寿,大概活了九十岁左右。

再说国籍。老子的生存年代是春秋末期,国籍是陈国,故乡是陈国相邑。传统说法却说国籍是楚国,故乡是楚国苦县,都是错的,尽管陈国相邑和楚国苦县指同一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为什么老子从陈国人变成了楚国人,从相邑人变成了苦县人?原因比较复杂,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儒家要与道家争中原正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必须把最主要、最强大的对手道家边缘化。把道家边缘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逐出中原,使之外国化、蛮夷化。因为古代中国长期以黄河两岸的中原为中心,中原文化就是正统文化。长江两岸的楚国,对于中原而言是南蛮,是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四夷”之一。所以儒家官学运用话语权,把道家的两大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都逐出了中原。老子就从中原的陈国人,庄子就从中原的宋国人,一起变成了楚国人,于是《老子》、《庄子》都成了南蛮鄙陋之学,不再是中原正统之学,罢黜道家就有了虚假的合理性。不明真相的人们,就对道家学说不再感兴趣。蔑视和淡忘的杀伤力,比罢黜和批评的杀伤力更大,道家被官学谎言剥夺了中原正统地位,从此影响力大减。

老子大约死于公元前480年,楚国灭陈是在公元前479年,在老子死后。即使老子更为长寿,活到九十五岁,近百岁,母邦陈国也是在其晚年才被楚国灭掉,楚国才把相邑改名为苦县。即使如此,老子仍是陈国人,不能说是楚国人。比如一个中国老人,从清朝末年活到抗日战争时期,不能因为晚年生活在日本占领区,就被视为日本人。

老子不是楚国人,另外还有一个旁证。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周变成东周,由于东周王失去威信,楚国国君率先称王,想要逐鹿中原。而老子是东周朝太史,古籍有几种说法,或说守藏史,或说柱下史。如果老子是叛周称王的楚国人,就不可能被东周王朝聘为太史。老子的生平经历,与当时周朝、楚国的对立大有关系。所以把老子改为楚国人,从史实、情理两方面,都说不通。

老子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幼年、青年时期,这是老子的求道期,与周灵王在位的二十七(前571-前545相当。古人二十而冠,二十七岁基本已经娶妻生子,所以他也基本成熟了。

第二时期是盛年、壮年时期,这是老子的史官期,与周景王在位的二十五(前544-前520相当。周景王死后发生了王子朝叛乱,导致了老子辞官归隐。古人致仕,也就是退休,基本上是七十岁。周景王死时,老子不过五十出头,正当盛年、壮年,远远没到退休年龄。为什么周敬王即位以后老子就辞官归隐了呢?主要与王子朝叛乱有关。

周景王死后,嫡长子姬猛继位,即周悼王。但是周景王更喜欢庶子姬朝,死前差一点立他为太子。姬朝没当成太子,老爸一死就弑兄篡位。其他人又拥立周悼王的同母弟姬丐,即周敬王。争位战争打了五年之久,这使老子对东周王朝更加失望。王子朝最终失败,于是出奔、逃亡,逃到哪里去?当然是逃往叛周称王的楚国。王子朝出奔楚国,类似于近代叛国投敌。叛国投敌者,都会携带重要的情报资料,所以王子朝把东周图书馆的图书典籍席卷一空,带到了楚国。这些图书典籍,恰恰是守藏史老子要守要藏的东西。现在,老子一方面对东周王朝非常失望,另一方面职责所在要守要藏的图书典籍都被王子朝席卷而走,弄得自己没东西可守可藏,于是老子就辞官归隐了。归隐到哪里去?当然是回到母邦陈国。楚国灭陈是在公元前479年,但在灭掉之前有一个漫长过程,反反复复打仗,所以老子回到母邦陈国以后,也过得不如意。有些史料说他还在宋国沛邑、鲁国曲阜等地颠沛流离,躲避战乱。

第三时期是老年、晚年时期,这是老子的归隐期,与周敬王在位的四十三年(前519-前477相当。由于是提前退休,又很长寿,所以老子后半生的归隐期非常长,弟子也非常多,《庄子》记载了其中的庚桑楚、伯矩。最著名的弟子,是大家熟悉的关尹。老子出函谷关时,关尹请老子写下了五千言。由于老子对周朝失望,母邦又面临楚国伐灭,所以晚年背井离乡,西出函谷关,到秦国去了,这是一种自我放逐。老子主动辞官,又自我放逐,离开了中原。《庄子·养生主》记载,老子死于秦国,朋友秦佚曾经吊丧。老子是会死的人,不是不死的神。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