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名: Les Filles du feu
作者:
(法) 奈瓦尔
译者: 余中先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页数: 35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085644
目录 ······
文学天才加疯子:奈瓦尔(代序)
火的女儿
致大仲马
安婕丽嘉
西尔薇娅
瓦卢瓦的歌谣与传说
杰米
奥克塔薇娅
伊希斯
科丽拉
爱米丽
奥蕾莉娅
第一部
第二部
记忆
《奧蕾莉娅》手稿片断
钱拉·德·奈瓦尔生平简略
本书介绍:
奈瓦尔是个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多彩的诗人,即使他的小说,也具有相当浓郁的诗意。《火的女儿》(1853年结集出版,《安婕丽嘉》、《奥克塔薇娅》等作品都收在这一集子中)和《奥蕾莉娅》一直被后人认定是他的小说代表作。在小说集《火的女儿》中,《西尔薇娅》似乎特别值得提上一笔。这篇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中篇,描写了一种半为梦幻半为回忆的情景。往事如烟,随风而去,唯有失望留在主人公的心中。《西尔薇娅》的题材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而奈瓦尔艺术处理上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放弃了他的同时代作家所惯用的直陈铺叙故事、以为宣泄情感的老套子,而以意识的活动为作品的框架结构,用回忆、梦幻、潜意识作为叙述方式,一一描述出体现着巴黎现代社会之豪华、上流社会之装饰美的奥蕾丽,体现理想的高贵、雅致、古典美的阿德丽安娜,体现质朴、天真、野性美的西尔薇娅,以为对照。这样的叙述结构和方式,无疑包含了一些非常现代性的东西。
至于《奥蕾莉娅》,这部小说与作者本人的疯病、与他后半生的命运似乎有着息息相关的直接联系。不知是由于孤独的童年导致了性格的怪异,还是爱情的失败触发了情感的脆弱,从1841年起,奈瓦尔的疯病一而再地发作,不时地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关于他的失恋,我们知道,1834年他在巴黎的万象剧院第一次见到女演员简妮·柯隆,对她一见钟情。到1837年,他一直陷入对简妮·柯隆的狂恋之中,给她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情书。但在1838年,简妮·柯隆与一个音乐家结婚,给了奈瓦尔很大的刺激。他打算以这一段热恋、失恋的故事为题材,动手创作《奥蕾莉娅》。谁曾想,当他刚刚动笔写作,就疯病发作,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从1841年起,疯病时好时坏,《奥蕾莉娅》的写作也断断续续,好几次,写作几乎搁浅。尤其从1853年起,他的疯病频繁发作,这一年的2月到3月,在杜布瓦疗养院休养。8月,疯病又一次发作。进入布朗什医生的病院治疗,一直到下一年5月。但到6月,他的疯病又重犯,病情严重。8月初,再次住入布朗什病院。最后,还是他的精神病大夫布朗什在关键时刻鼓励他,使他终于在死前基本写完了小说。
《奥蕾莉娅》借助于某种类似日记或回忆录的自传性质的故事,描述了作者最隐秘的内心感受,尤其是他失恋后痛苦的心态以及疯癫期间的思想行为。小说原来的副题是《梦与生命》,它也确实写了梦与生命,更确切地说,是写了“梦幻在现实生活中的流露”。奈瓦尔在这部特异的小说中惊世骇俗地提出:“梦是一种第二生命”(也可以译为“梦幻是第二种生活”)。他在小说一开头这样描写这种似睡眠、似梦幻、似回忆的东西:“梦是一种第二生命。我不可能毫不颤抖地冲破这些把我们与不可视的世界分隔开来的象牙或兽角的门。睡眠的最初时分是死亡的形象;一种阴沉沉的麻木攫住我们的思想,我们不能够确定,在什么样的精确时刻,自我在另一种形式之下继续着存在的使命。那是一个渐渐亮起来的模糊的地下世界,居住于虚无缥缈之境的苍白的形象从黑暗和夜色中显露出来,严肃地板着脸纹丝不动。随后画面形成了,一道新的光亮闪耀着,戏弄着这些露现出来的奇形怪状:精灵的世界为我们洞开。”读了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作品,人们实在很难把握其中的梦幻形象,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梦幻毕竟是个人精神生活中的东西,其个性特点十分突出;二是作者想通过某种类似原始宗教奥义的神秘气氛的渲染,寻求对生存之烦恼的解脱;三是作品描述出来的谵妄状态是作者独特的个人经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正常人所能细细体会的。
不过,好在《奥蕾莉娅》中有关梦幻和疯狂状态的描写用的是一种极其清醒的笔调,把握着整部作品的是一种完美的、经典的语言,即使在反映极度的疯癫状态时也是如此,这就使得后人得以深深潜入到作者自我内心中,对他的潜意识进行细致剖析。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写作也或多或少地预示了20世纪中许多的文学创举,如精神分析批评、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法。
当然,《西尔薇娅》等另一些收集在《火的女儿》中的短篇,也多多少少含有这种把梦幻与现实混同一起、疯狂与清醒交织一体的叙述技巧。它们对后人的影响是无疑巨大的。
在文学史上,奈瓦尔的诗歌、小说似乎可以归类于后期的浪漫主义,但他的许多艺术手法则超前地预告了象征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的诞生。奈瓦尔在浪漫主义小说中独树一帜的是,他把情调浪漫的故事引入到了梦幻、谵妄、回忆和神话传说的边缘。像《西尔薇娅》、《奥蕾莉娅》无论在当时也好,现在也好,恐怕难以称得上是本来意义上的小说,它们更是一些诗情洋溢的故事。它们的最最根本的特点,应该是对心灵所做的清晰而又精确的追忆,这心灵往往是一种向着勃发的忧愁、清丽的妩媚、迷茫的梦幻和可怖的疯狂彻底敞开的心灵。在文字形式上,它们集诗意与叙述于一身,似乎可称为诗小说或者散文诗。在叙事结构上,它们往往以真实与虚幻(或梦境,或谵妄)、现在与过去、回忆与思索的交替编织和对称安置为基础。当然,通篇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些特点犹如一股营养的潜流,穿越了19世纪后期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而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阿兰-傅尼埃(《大莫尔纳》)、布勒东(《娜佳》)等20世纪小说大家的作品中绽放出使世人大吃一惊的绚丽花朵。在此,我们不妨引用法国批评家米歇尔·莱蒙在他的《法国现代小说史》中的一段话,以证明奈瓦尔在文学史上的重大作用与影响:“从《西尔薇娅》到《大莫尔纳》和《追忆逝水年华》,从《奥蕾莉娅》到《娜佳》,都存在着一条既隐秘又明晰的线索。奈瓦尔的才能在于能创造一种与自己风格特色十分相适应的形式。小说体裁的概念被他冲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