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坏小子获大奖——《地图与疆域》终赢龚古尔奖(续完)

(2011-01-31 16:00:49)
标签:

地图与疆域

龚古尔奖

法国小说

翻译

维勒贝克

杂谈

分类: 我的文章

坏小子获大奖——《地图与疆域》终赢龚古尔奖(续完)

坏小子获大奖——《地图与疆域》终赢龚古尔奖(续完)

四,主要作品分析

我认为,在其小说写作中,维勒贝克对文字并不太敏感,对风格也不甚讲究,有时,他的语言会给人一种电影脚本的感觉,稍稍粗陋了一些。但是,其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紧扣现实,擅长通过讽刺和幽默对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几部作品。

《斗争领域的延伸》讲一个电脑培训技术人员的故事,作为一个单身汉,一个挣钱不多的工薪族,主人公“我”并没有太多的生活抱负,他不断地斗争,只求能多争取一些爱情、性的愉悦,还有金钱。他和一个同事在法国各地巡回作职业培训,本想有一些艳遇什么的,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戏。圣诞之夜,同事在他的挑唆下想走暴力之路,杀死一对恋爱中的年轻男女,但最后没有下手,反倒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作品描述了小人物的卑贱生存,并把这种生活状态的描述安排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坐标中。

所谓“斗争领域的延伸”,也只是在生活的各方面屡战屡败,焦头烂额。最终,主人公将丢掉工作,也找不到女人,在心理医生那里也得不到慰藉。他面临的,始终是生活的压力,他体会的,始终是一种孤独、焦虑、绝望、厌恶。如萨特笔下的“恶心”,如加缪笔下的“荒谬”。当然,主人公始终没有放弃,尽管屡战屡败,却依然屡败屡战,斗争的领域在延伸,相比于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他也算是保留了一份荒诞中的清醒。

维勒贝克真正引起广泛世人广泛关注的作品是《基本粒子》,小说以科学的新成就和人类对性的困惑为主题,写了一对被家庭抛弃的同母异父兄弟米歇尔和布鲁诺在当今社会中的不同遭遇:生物学研究者米歇尔不懂爱,整天关在实验室里钻研遗传学,实验克隆技术,文学教师布鲁诺则是一个色情狂,成天迷恋于色情猎艳……小说形象化地再现了历时几十年的当今社会性爱史,并对其进程提出根本性的质疑:布鲁诺所代表的性爱无所不在的道路是一条死路,欲壑毕竟永难填满;米歇尔体现的禁欲,把人类的繁殖(走克隆之路)与性趣完全分开的路也行不通,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安宁。

另一部既为他带来声誉,又给他带来批评的是《一个岛的可能性》。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当代著名笑星达尼埃尔1,他的生命中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知性的时尚女性杂志总编伊莎蓓拉,另一个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员爱丝泰尔。伊莎蓓拉不喜欢性只喜欢爱,而爱丝泰尔只喜欢性不喜欢爱。这两段恋情都在女主角不告而别之后宣告结束。达尼埃尔1对社会问题的种种思考,跟这两段爱情生活有关。可以说,这两段爱情既是主人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他对社会进行反思与批评的直接媒介。

这部颇具科幻作品特点的小说发展了作者以往小说中的一些主题,如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概念、人文价值的冲突。主人公达尼埃尔1于失恋中绝望之余,加入了所谓埃洛希姆教派(Elohimites),该组织跟西方现实社会中的雷尔教派十分相似,竭力推行人类的克隆,试图让人们克服时间对生命的掌控,摆脱随年老而来的激情消失和欲望耗空,摆脱由它们带给“娱乐至死”的人类的烦恼。埃洛希姆教派是当代娱乐社会的产物,对人类没有丝毫道德约束,而且满足了人们“不朽”的梦想。小说中,埃洛希姆教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居然在多年后实现了人类克隆,其信徒得以无止尽地重生,永葆青春。

但是,即使如此,克隆人也找不到幸福和快乐,他们没有了欲望和情绪,不知什么是哭,什么是笑,无法感觉痛苦和欢乐,他们还失去了自由和独立,躲在防护栏后各自隔绝,只是借助网络与外界联系,与同类交流,他们唯一的乐趣便是揣测先辈人类的情感以及从控制屏幕上窥探那些在世界末日后幸存的兽性部落。最后,千百年之后,两个克隆人,玛丽23跟达尼埃尔25分别从纽约市的废墟和西班牙南部的荒原出发,去寻找一个新的社会,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堂,一座可能的岛屿……

总之,这是一部批判社会的小说,一部讲述爱情故事的小说,更是一部批判社会的小说,也是一个探索叙述结构和叙述技巧的小说。

 

五,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对米歇尔·维勒贝克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一些批评家十分看好,认为他继承了当年巴尔扎克的批评精神,笔锋直指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毛病。

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写作不够精细,尤其是文字比较平庸,没有一个大作家应有的文风。这种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我自己在译他的《一个岛的可能性》过程中也有同感。但是仅仅依据这一点,还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维勒贝克在当代法国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

我倒是觉得,我们不妨把维勒贝克定位在这样的一派作家中:他们对题材很敏感,尤其对当代社会最有特点的问题,他们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批判意识,往往一针见血地切中时弊。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易杰说,和其他一些法国作家如勒克莱齐奥等不同,维勒贝克代表了另一派法国作家,对社会问题十分悲观,为未来忧心忡忡,这些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时代问题的批判,使他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同。这一看法,我基本同意。但是对他由此把维勒贝克誉为“当代的加缪”的说法,我稍稍有些异议。在我看来,加缪的文笔比他精到。我认为,他比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倒还差不多。毕竟,巴尔扎克写作数量大,但文笔如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维勒贝克的特色,是他的批评意识,他的尖锐性,他的幽默,当然,还有小说结构上的创意,情节处理上的自如,想象力的奇特,这一点,在《一个岛的可能性》中尤为突出。我们不能要求巴尔扎克写得跟福楼拜一样,同样,也不能要求维勒贝克写得跟勒克莱齐奥那样。

无论如何,维勒贝克是一个新的文学现象,他属于21世纪,属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前景中的现代社会。我注意到,在法国的大学中,已经有一些研究生以维勒贝克为主题撰写论文了,而以维勒贝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也有不少已经出版。如多米尼克·诺盖(Dominique Noguez)的《话说维勒贝克》(2003),奥利维埃·巴多勒(Olivier Bardolle)的《活生生的文学》(2004),萨比娜·冯·维塞梅尔(Sabine van Wesemael)的《文本的愉悦,米歇尔·维勒贝克》(2005),妙丽叶·露西·克莱曼(Murielle Lucie Clément)的《米歇尔·维勒贝克写作再探》(2007),莉莎·斯泰纳(Lisa Steiner)的《萨德-维勒贝克,从闺房到性商店》(2009)。另外,还有菲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sl)关于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回忆录《维勒贝克》(2005);艾里克·诺罗(Eric Naulleau)关于维勒贝克的谈话集《救命啊,维勒贝克回来了!》(2005)等。

 

六,对他的印象

今年5月,维勒贝克曾受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之邀来北京访问,我有幸跟他见面,对话座谈,参加他的诗歌朗诵会。另外,趁机还欣赏了他的两部电影《斗争领域的延伸》[1]和《一个岛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岛的可能性》是他自己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但说老实话,我对这部电影颇为失望:它把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抛弃了,只留下了人的克隆以及邪教组织的发展。没什么好的画面,可能是因为维勒贝克太小众、精英、诗意的趣味,把握不了电影所需的叙述语言。怪不得这部电影在2008年遭到了商业上的失败。[2]

 坏小子获大奖——《地图与疆域》终赢龚古尔奖(续完)

(《一个岛的可能性》作者与译者(就是我本人)在一起)

跟维勒贝克在一起感觉总是怪怪的。他回答问题时总是很慢,半天没反应,等反应过来,也是细声细气,吞吞吐吐。作家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接受采访时的这一特点:“仿佛只有他一个人在考虑,但是,当人们有足够的耐心时,他往往总是能说出一些惊人之语来”[3]。这可累坏了翻译,这样的场面,你有时候根本无法翻译。

而生活中的维勒贝克,总是穿着同一件外套,至少从一些照片来看,从他的北京之行来看是如此。而且,在公众场合,他通常显得表情木讷。一有机会,他就不停地抽烟,而且捏香烟的姿势与众不同:他把香烟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像是一个新学抽烟的人在偷着抽。

不过,当你跟他具体谈到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他的话匣子也会打开,不再木讷,不再迟疑。例如,当我跟他谈起我正在翻译的法国作家于斯曼的小说《逆流》时,他顿时来了兴趣,说得很多很多,关于这个神秘作家的文风,关于他的词汇,关于他作品参照体系的广度和难度,等等。

现在,中国读者也开始喜欢起维勒贝克来,《基本粒子》和《一个岛的可能性》的译本都有了一定的反响。相信,随着对其作品的介绍批评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他的认识也会加深[4]

米歇尔·维勒贝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法国的文学现象,他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文学,至少,他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读者。



[1] 电影《斗争领域的延伸》由Philippe Harel导演,维勒贝克本人参与改编。中文的DVD翻译为《愈爱愈勇》,也算比较贴切。

[2] 据互联网报道,《一个岛的可能性》在第61届瑞士洛伽诺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后,遭到了影评家们几乎一致的集体嘲笑。无聊的对话,不知所云的情节,讨厌的故作忧愁,这些便是人们的基本评价。瑞士记者卡罗尔·瓦尔蒂认为,电影版《一个岛的可能性》不仅情节跳跃,节奏也有问题,从头到尾平淡至极,对话稀少且无聊,而且,与观众们期待的相反,小说中众多的性场面,到了影片中只剩下了一点点。

[3] 雷德里克·贝格伯德《维勒贝克:一个无视传统观念者的肖像》,载《费加罗画报》2010年11月13日,第34页。

[4] 有一读者对我博客中有关维勒贝克的介绍留言说,他“对现实很敏锐,且有格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