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2)

(2011-01-23 09:20:50)
标签:

法国

作家

文学

翻译

中国

杂谈

分类: 公开交流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2)
    (鲁迅文学院的大楼,包括课堂和宿舍,四边是房间,有走廊通联,中央是玻璃天棚)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2)
   (法国南方Arles的一家中世纪修道院,也是四四方方的回廊,中央是天井)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2)
(文学馆花园中的朱自清雕像)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2)
(修道院的雕塑)

第二天,发言和问答依然精彩。

蒋韵谈到她与李锐合著的《人间》,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白蛇放着好好的白蛇不做,为什么要来做人,在这么一个肮脏的环境中生活呢?

林雅翎谈到,翻译一部作品,首先从阅读开始,那是为愉悦的读,翻译过程中有是一种阅读。而翻译好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如艾柯所说的,“几乎说出同样的东西”。

刘庆邦说,正如风绕不开树一样,文学也绕不开家庭。他认为相比于文学和社会而言,家庭的重要作用应处于源头或核心的位置。《红楼梦》《家》(巴金)《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不同的“不幸”的家;而《红灯记》写的是一个“伪”家庭。

热拉尔•马瑟说到,法国诗歌的种种新写法大概来源于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对新的诗歌语言有一种精辟的说法。“我们谁曾,在志愿奢大的期间梦想过一种诗的散文的奇迹音乐的却没有节奏与韵,敏锐而脆响,正足以迹象性灵的抒情的动荡,沉思的迂回的轮廓,以及天良的俄然的激发。”

何向阳强调了阅读者对作品最终意义上的完成所起的作用。人物——作者——文化——阅读者应该和谐地完成由文字这一特别“音符”组成的一曲“四重奏”。

徐坤、郭雪波、埃尔维•塞利的发言围绕着网络文学展开,徐坤强调了“守护母语”的重要,如今的人不懂网络是万万不行的,而对网络全懂也是万万不行的。作家应该成为守护母语的一群人。郭雪波认为,在网络的碰撞下,严肃文学处在痛而不快乐的境地。

阿尼科•热尔、方方、季红真的话题是女性主义。阿尼科•热尔认为作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重要的是能“知道石头的感受”,能如“活泉”一般孕育美好、词语、诗意来。方方对如今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不做树而做藤”的行为表示疑虑,她们放弃独立自由,而依附于某种富男,到底要的是什么?季红真则梳理了法国女性主义对中国三十年来文学的影响。

中法作家还参观了现代文学馆和鲁迅文学院。我感到遗憾的是,看的是学员宿舍、课堂等现代化的设施,而没有让我们看到作家手稿等真正有意思的博物。

说到学员的房间,现在都是一人一间,设备也是现代的,有电脑,电视、宽带通互联网等,但其形式还是很像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一个个宿舍围绕着回廊而排,中间是一个亮堂堂的天井。

最后,晚上在大使官邸的招待会上,公使让我们见识了摆在“蓬皮杜厅”里的一件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文物,一个铜的“尊”。

郭雪波、季红真唱的家乡调很有特色,而三位法国女子也表演了小合唱,玛丽•尼米埃更是领大家一起唱了著名的“rue Saint Vincent”。气氛达到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