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印象点滴

标签:
法国作家文学、翻译中国杂谈 |
分类: 公开交流 |
(部分作家)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在北京有两天活动,21日是第一天,我去参加,地点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方的作家阵营强大,有铁凝、方方、郭雪波、刘震云、何向阳、蒋韵、季红真、刘庆邦、徐坤、张炜、李洱等,大概是作协主席带头,比较重视吧。
法方阵营相对薄弱,有作家玛丽•尼米埃(小说家)、菲利普•尼摩(哲学家)、热拉尔•马瑟(诗人)、阿尼科•热尔(小说家)、埃尔维•塞利(学者)、林雅翎(翻译家)
下午的开幕式过后,便是作家的对话。几个作家谈得都比较生动。
铁凝以花市上的鲜花和卖花人为比喻,把文学作品比为鲜花,那么,什么是卖花人的职责和权利?令人联想到泥土与花、文字与作品、作品与作家,作品与出版,等等的关系。
玛丽•尼米埃则解读了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讲到汉语文字的巧妙,但同时也特别强调法语中时态的奥妙,并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作了小小的剖析。
刘震云从中国的芭蕾舞《白毛女》出发,讲了所谓经典文学的形成,他在文革期间的兵营中曾经十多遍地反复看电影《白毛女》,《白毛女》也就这样成为他和他那些士兵心中的经典。这经典是由作品本身以及人们的反复阅读构成。
张炜讲到当今中国文学对经典的背离,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是如此。
李洱从他所看到的瑞士的一棵104岁的苹果树谈起,将到了文学的本土特色,每一棵树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当然,中国的苹果树也有它们各自的不同外形。
晚上在一家叫“北京印象西湖”的餐馆吃饭,中法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还有法国使馆、中国作协的工作人员坐了三桌,席间,郭雪波演唱了蒙古歌,而玛丽•尼米埃也表演了法语歌谣“给我一支烟”。非常精彩,各有特色。我带去了法语版和中译本《沉默女王》,请作者玛丽•尼米埃签字,她很高兴地签了一篇,并画成了一个图案(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