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翻译法国文学句子词义文化杂谈 |
分类: 翻译问题 |
文章写于6月,十一期间做了修改,加了一个例子。所以在此置顶。
错上加错便离奇
数学中,往往有“否否得正”之说,但是在文学翻译中,错上加错不能变成正确。
如果一句话中有两个词的意思理解错了,或者把含义弄偏差了,便可能会让整个句子一下子乱套。例如下面这个句子(选自小说《在天使手中》):
Et je conclus, tout content de remonter d'un coup par cette botte notre quatre à zéro calamiteux[…]
我在一开始,把其中的“botte”和“remonter”意思,分别理解成“靴子”和“重新上升”(当然,这是这两个词的最基本的意义),但这样一来,句子可能会译成这个样子:
于是,我很高兴一步登上车子,脚上依然还穿着那双踢了零比四不幸球赛的靴子,总结道:[……]
这样的译文显然有问题,主要是动词“remonter”与宾语“零比四”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来。根据逻辑判断,这里的“remonter”是及物动词,不应该取“重新上升”的意思。
小说的上下文是,“我”的电影摄制小组在足球赛中以“零比四”大败给对手,但对手在另一个电影的拍摄场景中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我”颇为内行地挑了这一错误出来,便有些得意洋洋。这里,主人公的这句话颇有些阿Q精神。
仔细检查后发现,在这个句子中,“botte”并没有“靴子”的含义,却有“突如其来的一下子”的意思,动词“remonter”则有比较虚指的“回顾”的意思。两个词各取新的意思,重新组合后,译者的理解也就不同了。那么,这个句子应该译成如下样子:
于是,我很高兴以这一突然袭击重新回顾了一番这场零比四的不幸球赛,总结道:[……]
在翻译中,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简单说来,一个句子中如果有两个词的意思都理解弄错了,那么,翻译过来就不会错错得对,而只会错上加错。可以说,弄错一处,意思就已经转向,弄错两处,离原意可能就会差上十万八千里。
我的第一部电影公映,在巴尔贝里尼电影院。一通吵闹,银幕上被泼了墨水,大厅里扔了不少臭气弹。示威者聚集在剧场的楼厅上,朝正厅中的应邀来宾扔了好几柳条筐的茴香。
下面的例子来自萨冈的小说《狂乱》。原文为:
Diane cinglait vers lui nantie du maître de maison, un américain ‘fou de littérature’.
原先有一个译本译为:
迪安娜狠狠地瞪了他几下,她是靠这所房子的主人——一个“疯狂迷恋文学”的美国人而变得如此富态的。
译者显然弄错了“cinglait”和“nantie”这两个子的意思。
先说第一个词,“cingler”固然有“鞭打”的意思,但“cingler”后面加了介词“vers”,便不是及物动词,而是不及物动词,意思为“航行”。
再说第二个词“nanti, e”,“nanti, e”本来有“富有的”意思,但在这里,更准确的意思是“fourni, e”,即“备有”、“拥有”。
所以我翻译成:
狄安娜款款朝他走来,身后跟着这家的主人,一个“酷爱文学”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