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差错重版考证引文注释论文学风杂谈文化 |
分类: 我的文章 |
(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剧照)
“一误再误”与“肿胖子”
余中先
我认识的一位张教授对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有很深入的研究,但在她的专著《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中编写作家年表时,出了一个小小的错:她把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中制片人的名字“弗罗芒”写成了“弗罗兰”。
我花了一些工夫,终于明白到,张女士所依据的材料,原来来自漓江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20世纪法国文学丛书”的《嫉妒》一书。《嫉妒》中收了一篇小说《嫉妒》,还有一个电影剧本,是为《去年在马里安巴》,由沈志明翻译。就在这一剧本的“作者导言”里,阿兰·罗伯-格里耶写道:“开始是电影制片人先动员我们合作。1959—1960年冬末的一天,皮埃尔·库罗和雷蒙·弗罗兰来找我,问我……”
可问题偏偏是,这里的“弗罗兰”是一个排字错误,或是翻译者书写错误:“Froment”一般译为“弗罗芒”而不是“弗罗兰”,而“芒”字和“兰”字在中文中是极易混淆的。
无独有偶,最近,译林出版社重新买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几部老作品的版权,重新出版了中译本,所依据的依然是多年前几位老翻译家的译本,其中,《去年在马里安巴》也在其中,依然借用沈志明先生的译本。我好奇地翻阅了一下,结果发现,“弗罗芒”依然还是排成了“弗罗兰”,原先的错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
我在此写这篇小文,既不是要故意挑张教授的错,也不是特地来找译林出版社的碴。我的意思有两个:
一是做翻译的,出版翻译作品的书人应该认真,译者和出版社要尽可能地消灭文字上的硬伤,以免误导读者甚至研究者。
二是中国的研究者,对译本不要盲目地轻信,在研究和考证时,最好要从原文出发认证一下。
再重复一下:懂得外文的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更认真严肃,千万不要给人提供不确切的材料和信息。而不懂外文的一些研究者,在研究外国文学时,特别需要慎重,因为二手的材料很可能不准确。
(阿兰·罗伯-格里耶电影剧本集)
由此想到,现在许多博士生做论文,在引证别人时往往不查验出处,甚至把别人论文注释中的文献出处照抄一遍,也不说明是转引的。
例如:博士生A读到了作者B的文章中引用了大师C的一句话:“X是Y,而Z不是。”(B作者的文章加了注解,说明这句话出自C大师的作品《L》,由M出版社出版,N年版,第某页)。可是,A博士生在没有亲自读C大师的作品《L》的情况下,会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一下C大师的那句“X是Y,而Z不是。”并堂而皇之地作一注释,说:此说法“见C的作品《L》,由M出版社出版,N年版,第某页”,而不是老老实实地承认,此说法转引自B的那篇文章。
我不明白,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学风偏于松垮、虚假的时刻,这样做是不是也成了什么所谓的“潜规则”了。
但我始终觉得,这样做,颇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而自欺欺人的结果则是打肿脸孔充胖子。自己通过“捷径”,客气一点,我且不说是抄袭和剽窃,成了有学问的胖子,谁知那根本就不是真胖子。如果有人发现了这些ABC、XYZ、LMN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结果就会有问题。如果那位B作者引用错了,A博士生也就错了,要命的是A博士生根本就没有读C大师的作品,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错。于是,蒙在鼓里的A永远是一个肿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