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的墙画

(2008-03-19 18:02:36)
标签:

巴黎

墙画

街道艺术

公众艺术

壁画

文化

分类: 我的文章

巴黎的墙画

(巴黎Marais区某街上的墙画,毕加索博物馆附近,余中先摄)

 

                    巴黎的墙画

 

 

    巴黎,确实是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城市,这艺术不仅在宝库一般的卢浮宫、奥塞宫、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在巴黎圣母院、伽尼耶歌剧院、埃菲尔铁塔,而且还在十字街头众多的雕像,还在大街小巷的一幅幅墙画……

 

    刚到巴黎不久,第一次去看埃菲尔铁塔,途中同时也看到了一幅让我颇觉新奇的画。那幅画画在面积十分庞大的整整一堵墙面上,墙就竖在离埃菲尔铁塔不远的塞纳河畔,而且与铁塔遥遥相对。高高的墙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几百个人物,全都是20世纪的世界各国名人,题目就叫《他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仔细一看,认得其中的不少人,如中国的伟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等,最前面的人像大一些,面目也清晰,到后面,人物越来越小,面目也渐渐模糊起来。我看了以后竟然产生了一阵莫名的兴奋,便让同行的人为我拍了一张在此墙画前的照片,作为留念。

巴黎的墙画

(《他们构成了二十世纪》,埃菲尔铁塔附近)

 

    等照片冲洗出来,细细一看,才看出一些奥妙。原来老大的一面墙上,有五六个窗口,每层楼一个。但墙画的创作者(好像是卢森堡广播电视公司资助的艺术家,因为画面上有“RTL”这几个大字)巧妙安排,把画面设计成足球场看台似的东西,那几个窗口就摇身一变,变成了看台进出口之类的东西。那些创造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名人,一个个脑袋挤着脑袋,胡乱聚集在一起。近处的人物较大,也较好辨认,有各国的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军事家,如戴高乐、爱因斯坦、卓别林、列宁、纳赛尔、梦露、尼赫鲁、斯大林、普鲁斯特、艾森豪威尔、希特勒、萨特、加缪等人,成百上千的,但越往后,人物的面目就越模糊,渐渐地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谁了。放下照片细细一想,似乎这样也对,因为历史毕竟是人民创造的,出类拔萃的名人们只不过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我不禁浮想联翩,想象那些看不清面目的人中有如你如我这样的平凡人。说到底,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正在以各自的行为,书写着20世纪人类历史中的一笔吗?这幅“20世纪名人”巨型墙画没有画到顶,而是把“球场看台”的顶画在接近屋檐的地方,再上面的一小片空间则是蓝盈盈的天。而且有趣的是,蓝天上正有一个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员从天而降,来到名人们聚集的“世纪球场”,他的身影赫然遮盖了看台上数十人的面目。

    这幅巨大的“20世纪名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给了我依稀的希望。我心中暗想,说不定,我在巴黎还可以看到类似的大墙画呢。果不其然,在此后的日子里,这样的墙画一幅又一幅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过了一段时间,我去拉雪兹神甫公墓参观。出了墓园回家时,老远地望去,就发现迎面的麦尼尔蒙当林荫大道上有两幢孤零零的高房子,是老巴黎那典型的六七层的住宅楼,房子的一端是整整一堵死墙,上面画着意味抽象的两幅画。一堵墙上红兮兮的一团糊涂,另一堵墙上蓝盈盈的一片混沌,从大红大蓝的色彩中,依稀可见一片湖光山色从岩洞中闪出,朦胧、遥远而几乎不可企及。两堵墙的画构成一个整体,美其名曰:《月光景色》。

巴黎的墙画

(《月光景色》:麦尼尔蒙当林荫大道,余中先摄)

 

    又有一次去中央菜市场附近,发现艾提安·马塞尔街上也有一幅很大的墙画《台阶》,画的是通向云天的台阶。整堵墙的画面上是从拱门望出去的长长的台阶,一直通向高高的蓝天,台阶的下面有一个人在拉小提琴,有一个攀登者正拎着皮箱子艰难地向上走着,而在台阶的顶端,已经有一个人到达了,正举着双手朝天挥舞,好像要投入蓝天的怀抱。画的面前,便是人群熙来攘往的闹市区大街,而画中的情景,却是主人公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诱惑?)下,越来越远地离开城市的街道,越来越近地走向高高的云端。整幅画给人一种脱离尘世,步入仙境的讽刺感。

巴黎的墙画

(《台阶》:艾提安·马塞尔街,余中先摄)

 

    后来跟法国朋友谈起这几幅画,才得知,巴黎有不少这样的画,当地人叫做墙画,是别出心裁的巴黎艺术家为美化街道环境而想出来,做出来的。

    那么多的墙画是如何有了诞生的条件的呢?我仔细一想,倒也觉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大凡墙画,必定是画在大面积的空墙上的,而人们修造的房屋,一般却不会故意留上大面积的空墙,什么路易十四、路易十五风格的宏大的宫廷建筑自然不用说,就连一般老百姓的房屋,在建造时也要考虑采光、通风、省料的因素,往往要在墙上开留窗洞。那么大面积的空墙又是如何有的呢?原来,是旁边房屋拆除后留下的。原先的房屋由于种种原因(火灾、街道扩建)而被拆除,留下与邻房相连的整堵墙面,便成了艺术家们发挥想象力的巨大空间。

    这确实是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巨大空间。那么,在巴黎,到底有多少墙画呢?我听人说,图书馆里有专门几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巴黎的墙画。当然,在未找到这本书之前,我走在巴黎的大街上时就已经发现了不少墙画。

    从蓬皮杜文化中心出来,往西南角走,便会发现,那里临甘冈波瓦街的房屋都有窗户朝向文化中心门前的广场,但是,这些窗户中却有八个是假的,也就是说,是墙上画的四层楼,每一层上各画了两个假窗户,分别与各层的真窗户排列在一起。八个窗户各有特色,有的窗帘闭着,有的半开,有的没有窗帘,甚至还有一扇窗是开着的!我估计,那里的房屋一定有想开窗却那无法开窗的缘由,但这不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是那里不能开窗却又想开窗的动机,我这样猜想那个“墙画窗户”的存在理由:为了在死死的墙面上透一口气,呼吸从蓬皮杜文化中心传来的强烈的艺术气息。不是吗?别的地方都有窗户,为什么我这里独独没有,不行,要“自由”,要“平等”,于是,艺术家高举想象力之手,大笔一挥,“自由”地创造了窗户,同时也创造了艺术。

    斯特拉斯堡林荫大道47号是一家酒吧,叫做“斯特拉斯堡歌女”,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迎街的大墙上一年四季都有着树影,原来不是阳光照射留下的,而是画上去的。《树影》这幅画作设计得很巧妙,就在当街的那棵大树后,按照树的形状画下了它的影子,土黄色的底子上,桠桠杈杈地耸立着深褐色的枝条之影。从绘画的手法上,是典型的“依葫芦画瓢”,但从创意构思上说,那么不是“巧夺天工”吗?不知那棵树生长了几十年?如若那树再长,树影肯定会变形,墙上画出来的“树影”该怎么跟着变形呢?

 巴黎的墙画

(《树影》:斯特拉斯堡林荫大道,余中先摄

 

    199110月,在巴黎的一家报纸上看到一份介绍墙画的资料,其中包括作品题目和具体地址。为一饱眼福,我约上一个瑞士留学生和一个台湾留学生,一起在星期日专门去看那些墙画。我们手捧一张巴黎地图,乘坐地铁,按图索骥地在巴黎城四处搜索。说来也很方便,有了具体地址,一处处地观看,全然不费什么精力和财力。看完一处,再“钻”地铁转移,去看另一处,也悠哉悠哉地很是惬意。而且在坐地铁途中,还有时间讨论、回味,实在有些中国抗日战争中“地道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滋味。在整整的一天中,除了看以前见识的《台阶》和《树影》外,还看了德苏街上的《想象城市》、圣法尔热街上的《消防队员和猫》、克里松街上的《巴赫》等。

巴黎的墙画

(《巴赫》:克里松街)

 

    其中《消防队员和猫》和《巴赫》都有着相似的想象,即借助于又狭又高的墙面,画上了梯子,以添情趣。其中《巴赫》的画面是,一个画家爬在高高的梯子上,依照一张巴赫的肖像画,在墙上画着巴赫的肖像,有趣的是,画面上还没有画上巴赫像的部分,仍保留着原墙的模样。可以说,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当然是故意未完成的。《消防队员和猫》更有意思。它在原来死墙部分(侧墙)画上了与临街正面墙融为一体的拐角,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然后,画一架高高的消防梯子,架在拐角的墙上,一个消防队员已经爬到了梯子的顶端(也即死墙的顶端),伸出一个手在够,在够什么呢?仔细一看,屋顶上(真的屋顶,同时也是画中的屋顶)有一只猫(好像是什么材料模塑成的,就其材料来说,分明不属于这幅墙画,但从其故事中的地位来看,又实在是墙画内容的中心点),原来,是“房东电话叫来了消防队,请他们把屋顶上的小猫咪抱下来”。多么有情趣的故事,多么有创意的构思,多么和谐的画面结构……

 巴黎的墙画

(《消防队员和猫》:圣法尔热街,余中先摄)

 

    在法国,街头墙画的创作开始于70年代。作为一类新生的艺术,它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街道的艺术,公众的艺术。创作一幅墙画,并非把一幅绘画作品简单地放大到五六层楼高的墙面上,它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规律。关键的一点,是艺术家要考虑墙画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所谓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城市的雕塑(街头、公园、水畔、庭院中的雕塑)早已经成了传统的艺术,而墙画(从壁画发展而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艺术,它的前途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应是无量的。

    目前,不仅仅是巴黎,法国的各大中小城市都有墙画。我就在中部城市里摩日市市立剧院的高顶墙上见过亨利·库耶科创作的200平方米之大的《狂女飞奔》。跟大都会巴黎一样,中部的工业城市里昂也是一个有很多街头墙画的城市。

    临回国之前,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两本叫做《墙画之书》(多米尼克·杜朗和达尼埃尔·布罗涅著)和《墙画之现状》(达·布罗涅著)的书,里面有许多我没见过的画。可惜,没有时间再去逛,去看了。从那两本书中,我得知,《假窗户》(作于1976)、《巴赫》(作于1980)、《台阶》(作于1989)均出于艺术家法比奥·里埃蒂(Fabio   Rieti)之手;而《树影》(作于1986)的作者是塔马斯·赞科(Tamas  Zanko);《月光景色》(作于1987)的作者则是伊莱娜·戴蒂科瓦(Irene  Dedicova)。根据书本的介绍,在目前这幅《台阶》之前,同一地方曾有同一作者创作的另一幅同一主题的《台阶》,只是那画上拉小提琴的不止一人,而且顶端有七个人在等待。据说,有一些墙画已经被毁(涂抹掉或拆除掉)了。看来,我只有等待再有机会去巴黎时,再去看看那些可爱的墙画。谁知道那些墙画还能不能一直保留到那一天呢?

                                                            19939

巴黎的墙画  

(比利时布鲁塞尔街头的“丁丁”墙画,余中先摄)

 

补记:

    阔别多年后,我又回到巴黎,看到巴黎的那些墙画有的依然存在,《树影》还是那么真假难辨,虚实混淆,郁郁葱葱的大梧桐树后,是那桠桠杈杈的画影。《台阶》依然通向天空,攀登者仍在继续攀登……但有的已经被涂抹、被覆盖了,如那《他们构成了二十世纪》早已消失在埃菲尔铁塔的对面。也许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90年代末,这幅画早已经没有存在意义了;也许,世纪末又有了一些伟人,他们构成了新的一部分20世纪……如果现在要画同样主题的画的话,是否应添上俄罗斯的叶利钦、在巴黎死于车祸的英国原王妃戴安娜呢?当然,还有中国的邓小平……

 

请欣赏法国各地的墙画(资料来源:互联网)

巴黎的墙画

 

巴黎的墙画

 

巴黎的墙画

 

 

 

 

巴黎的墙画

 

巴黎的墙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