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翻译讲座单向街书店法国文学文化 |
分类: 讲座推荐 |
罗伯-格里耶其人其作系列之五
本人于3月9日下午在北京单向街书店(圆明园店)做了一次关于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讲座,现在在此发表这一讲座的提纲稿。
阿兰·罗伯-格里耶逝世,新小说告终?
余中先
消息
法国 “新小说”流派领袖阿兰·罗伯·格里耶因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于2008年2月18日凌晨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卡昂大学医院去世,享年85岁。
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名阿兰,姓罗伯-格里耶,中国的读者习惯于叫他“格里耶”,是一种误读。他1922年8月18日诞生于法国布勒斯特,他早年从事农艺水果的研究工作,后发奋写作,成为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
媒体和要人评价
法国萨克齐总统办公室对他去世表示:“毋庸置疑,法兰西学士院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反叛色彩的成员,随着罗伯·格里耶的去世,法国的知识分子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总统办公室在一份官方声明中称赞罗伯-格里耶“在表达私密的幻想和进行流畅冷静的概念分析时同样拿手。”
法国《世界报》评价他是“上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国之外最知名,却最不得法国人喜爱的作家”。
曾于2005年在北京与罗伯-格里耶有过对话的作家余华也表示,“他的去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作家的时代悄然结束了。”
新小说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法国“新小说”,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实验,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娜塔丽·萨罗特的笔下,只是到50年代,它才形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文学流派。一般认为,“新小说”派有四大干将: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克洛德·西蒙、米歇尔·布托尔。比他们名气小一些的新小说作家还有罗贝尔·潘热、克洛德·莫里亚克,而名气较大的萨缪尔·贝克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则被认为是新小说的外围作家。当时,这些作家分别创作出一大批跟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写实小说风格迥异的小说,后来被人们泛称为“新小说”。
“新小说”的主要作品大都发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已经不多,到70年代末,它在文坛上掀起的风潮已渐趋平静,作为文学流派表明走向了消亡。但到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它成为法国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
1963年,罗伯-格里耶最重要的文学评论集《为了一种新小说》出版,格里耶运用其异类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了非难,试图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出一条新路。这部评论集后来被誉为法国先锋艺术圣经,罗伯-格里耶因此跨入左岸知识分子群星的行列。
罗伯-格里耶虽然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为新小说开拓未来道路的过程中,格里耶在理论上是真正的奠基者。罗伯-格里耶的理论文章比他的小说要容易理解,在当代文论中,罗伯-格里耶的理论正是因为契合了个人写作经验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用罗伯-格里耶的话来说,成为一个“理论家”或“新小说代言人”是迫不得已的。
此外,他还在法国、欧洲、世界各地四处奔波,做讲座,见译者,上电视,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大学讲课,为新小说的理论和作品作鼓吹和呐喊,这些我们从他的《旅行者》和他夫人的《新娘日记》中就能找到见证。在所有的新小说作家中,恐怕只有他如此地重要做“广告”,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在他的头上戴上了新小说“领袖”、“旗手”、“教皇”等一顶顶桂冠。而暗自苦苦笔耕的西蒙,则什么也不是,除了有一顶在中国人看来更耀眼的诺贝尔奖的“桂冠”。
文学作品一览表
(略,参见本人博客上3月1日发表的《讲座预告 / 阿兰·罗伯-格里耶作品一览表》)
如此来看,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小说,二是电影小说,三是传奇故事。
身体力行的创作(个人特点)
说到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特点,当然主要指小说创作,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他跟新小说其他作家的作品一种比较鲜明的区别。
简单来说,罗伯-格里耶比较强调对物描写的非主观性;萨罗特擅长于人物内心意识的对话;西蒙则以画家般的想象,把画面融入时间的流动中。
对来自各方面的非难,罗伯-格里耶曾经在《自然本性、人本主义、悲剧》(这是《为了一种新小说》中的一篇)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艺术观点。他首先挑战“世界,是人”这种艺术创作观念,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新见解。罗伯-格里耶孜孜不倦地反对传统的镜子说,也反对“物我交流”或“物我中心”。罗伯-格里耶这种“物本主义”是他的独特主张。以往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见了,作品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小说的情节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
从他的作品来看,最早出版的《橡皮》,以一种反“推理小说”的面貌出现,回避传统的人物塑造和心理分析手法,却对物有着精确的摹写,让读者在细碎的事物描写、变幻不停的人物视角、飘忽不定的动作和断断续续的情节进展,令读者一直如在迷宫之中。
《窥视者》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案件:一个少女的奸杀案。但其书名却昭示先锋的创作理念:只听命于视觉和直觉,利用同时性的技巧,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交杂在一起,任意跳跃。在法语中,“窥视者”(voyeur)是“旅行者”的(voyageur)的缺损,缺少的“-ag-”,又有种种的解释可能。
《嫉妒》把视觉的出发点(镜头、视角)玩得炉火纯青,而“嫉妒”(jalousie)一词在法语中还有“百叶窗”的意思。通过百叶窗投出的目光充满了嫉妒,这一书名的文字游戏很好地体现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他的传奇故事三部曲《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格兰特的最后日子》,又从“假自传”、“自我虚构”或叫“自撰”方面,体现出他的文学实验精神。罗伯-格里耶曾把这半虚构半真实的三部曲的体裁称为“幻想式自传”,最后正式称为“传奇故事”。在这三部曲作品中,他在“我”的回忆之外,引入了一个“我自己从未见过的”叫“格兰特”的虚构人物的叙述,虚虚实实,让读者难以分辨真假。
晚年的小说《反复》,则不仅是自己作品的反复,还是对自身的文化背景的反复。罗伯-格里耶在这部作品中显而易见地反复了他以前作品(包括小说和电影)中的因素,侦探套路、同名人物、同样的场景,几乎可以说,他的全部作品都浓缩在了这一小说中。另外,《反复》复写了克尔凯郭尔的同名小说:克尔凯郭尔与未婚妻蕾吉娜·奥尔森订婚期的故事,分手后某种痛苦而又怀旧的心情……
而罗伯-格里耶的电影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先锋的文字探索姿态。从《去年在马里安巴》起,也在追求写作艺术。他所谓的“电影小说”,就是“针对读者”的电影写作,“作用于读者的智力”。尤其在《伊甸园及此后》,作者对电影中出现的各个不同主题系列和相关的图像镜头组进行了综合考虑,并在剧本中列出了它们可能的组合形式。十分复杂,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中国
罗伯-格里耶曾经三次访问中国,分别在1984,1998,2005年。旅游、讲座、宣传、做广告。他早期的作品如《橡皮》、《窥视者》、《嫉妒》也很早就被翻译成了汉语。
翻译罗伯-格里耶作品,有三位学者走在最前列,他们是:郑永慧,林青(林秀清)和柳鸣九。郑永慧翻译的《窥视》最早在1979年出版,为内部发行。《橡皮》是林青翻译的。而柳鸣九主编了《新小说派研究》。后来,罗伯-格里耶的作品,重要的几乎都已经翻译成汉语,而且有些还有多个版本。他自己1984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时也曾半真半假地(我当然更觉得他的口气有些戏谑)说:他受到中国翻译界和出版界的待遇,几乎只有巴尔扎克才能相比了。后来,出版人陈侗在出版罗伯-格里耶的作品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联系、校改工作,至于我本人,则翻译了他的五部半作品。
至于罗伯-格里耶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一开始更多地来自他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样式,尤其是作品中视觉化的东西,这给中国的写作者带来很大的新奇,但后来也体现在其思想深度。不光是对写作者,对读者的影响恐怕更是潜在的、深远的,他的读者在中国并不是很多,也没有什么文学权力,他们就是喜欢。
对他的电影,中国学者崔卫平这样评价道,“给我印象很深,镜头很独特,很有尊严,尽管可能很多人都看得睡着了。” “我可能不能说他是电影大师,但他的电影无疑显示了极高的文化高度。”
说到他那些还没有翻译成汉语的作品,我认为值得翻译出版的是《旅行者》、《粉红与黑色剧本》和《一部伤感小说》。其余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当然,也不是就一定不能介绍。
其中,他的电影集《桃色与黑色》,我已全都翻译了,希望上海译文出版社早日出版吧。
最后的作品
2007年,84岁的格里耶出了《一部伤感小说》,大量描写了性虐待、性幻想、乱伦和虐童癖的内容,不仅出版时有封塑包装,而且书页需读者在阅读时自行裁开。甚至,出版者在封底写上了如下广告词:“这部成人童话是一个幻想小说,可能会刺激某些敏感的神经。”这本书一出版,就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做出了激烈批评,这颇有些加剧作家和文学批评界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而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罗伯-格里耶作品中的色情成分。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起,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和电影,都伴随有相当数量的色情描写,我个人认为最典型的是电影《欲念》、小说《反复》和《一部伤感小说》。至于具体的色情内容,则主要有性虐待场面、女性性器官的描写、女童裸体等。至于他的“顽念”为何如此执拗,我们从他夫人的《新娘日记》中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至于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就大可不必探究了。
如今,斯人已逝,带着他小说和电影改革家的声望,带着他理论家的固执和坚决,带着批评界对他的褒贬,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自己的作品(当然也包括老夫人的《新娘日记》)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几乎永远开掘不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