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黎地下地铁音乐旅游métro文化罢工高跟鞋 |
分类: 我的文章 |
巴黎地下系列之四
巴黎地下八音盒
余中先
生活在巴黎,绝对相信这样一句俗话:“若是迷了路,就往地下钻。”因为在地铁里找地方比在地面上找真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你只消闯进任何一个地铁口,便可以立即投入由纵横交错的19条地铁线(普通地铁、城郊快线)织成的地下交通网,通行无阻地到达全市各地300多个地铁站,或者从东往西,从西往东,由南向北,由北向南地穿越巴黎城区。怪不得每当巴黎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家或工作单位的地址时,往往忘不了还要加上一句:靠近某某地铁站。
早在几十年前,巴黎人就把自己的生活归纳成三个词:“Métro, boulot, dodo”(地铁、活计、睡觉),即挤地铁上班,干活挣钱,回家休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巴黎人的生活虽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电视、度假等已成了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但地铁、活计、睡觉这三大项仍是普通巴黎人生活的精辟归纳。
地铁作为巴黎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动脉,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它那极有特色的所谓“地铁文化”也应运而生。各种新鲜玩意纷纷涌入了地铁,从地铁站的建筑艺术到地下广告宣传网络,从月台的陶瓷壁画到交换站上各色各样的商店、书报亭、快餐店、酒吧台、提款机、电话亭。甚至连投币自动售避孕套的小装置都设在了地铁的走廊中。
不过,种种色彩斑斓的现代地铁文化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声响,那是时代的音乐,那是明快的节奏,那是急速的旋律……
在歌剧院附近,从自动扶梯下去,进到奥波尔站的换车大厅,从东西南北走来、向前后左右行去的旅客在此匆匆擦肩而过;大厅中央,一队弦乐乐手正摆开架势,拉奏着莫扎特的提琴曲,组合音响中传出优美的旋律,一直传到远处的通廊,拐过两个弯了,你还能听到……
在拉丁区圣米歇尔站地下走廊的一个拐口,四个加勒比乐手正吹弹着欢快的乐曲:一个排箫,一个短笛,一个吉他,一个鼓镲,面前地上摆着的琴盒中有几张他们灌录的唱片,还有磁带。明快的节拍仿佛带着海风的腥味,合着旅人们急匆匆的步伐向着四面八方滚去,滚去……
奥德翁站的月台上,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媪一边拨弄着竖琴,一边用她半嘶哑的嗓子哼着乐曲,她用这歌表达着自己尚能自食其力的心声,我看得很清楚,她的竖琴旁放着一张纸片,上书:“这是一个已经当了祖母的人,她在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巴黎地铁的乐手实在难计其数,说它有一百多人也不算太过;自然,他们的演奏水平也良莠不齐,实是巴黎的一大景色,也给地下长龙注入了艺术的活力。
另一类声音则颇叫人心烦,它们来自流浪汉、精神有毛病的那一族。他们占据着冬暖夏凉的地铁的某一角落,或借酒撒疯,口出狂言,或在某根搭错的神经支配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法兰西人好像个个都是演说家,就连地下铁的疯人也不例外。记得海湾战争打响不久,一个神情呆痴的大胡子在月台上滔滔不绝地攻击共和国总统和执政的社会党,声嘶力竭地叫嚷要把密特朗送到科威特前线去,让萨达姆好好“教训教训”他。巴黎的旅客也极有修养,在演说家身边不远也不近的地方围成一个小小的半圆,似听非听地由他唾沫星乱飞地嚷着叫着。待一趟列车进站后,半圆则立即化作了一条条短龙进了各节车厢,只剩下那位雄辩的“政论家”仍在月台上独自“指点江山”。
车站也有喇叭。除了寻人,余下的功能似乎就是在罢工季节报告列车运行情况。每年秋冬季节,地铁工作人员的罢工几乎成了习惯,旅客们也把它当作了家常便饭,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好在罢工者有罢工者的“职业道德”,喇叭用来作必要的信息传递。如今日仅有几分之一的车投入运营,明天几点到几点某条线无车。这些“要闻”,不光张贴在车站中,而且广播在喇叭中。
车站喇叭的功能还有一项,那就是在节假日播告某某车站因阅兵、因纪念活动戒严,让人提前一站或多乘一站下。这光景不是天天都能碰到的,旅客听后只是不满地以法兰西人特有的怪调长叹一声:“喔-啦-啦——!”赶上罢工,旅客至多发发牢骚,且这牢骚大多也不针对罢工者,倒是怪政府部门“没有处理好”。遇上国庆、抗战胜利纪念、环法自行车赛终点赛程等节庆,地铁站的大喇叭则是“吼叫不已”,将运行的变动提醒个没完没了,真是“一片爱心”为旅客。
早晨九点以前,下午五点以后的上下班高峰期,地铁里人最多,过道里的声音也最嘈杂。自动扶梯靠右的一边,人们一个紧挨一个地站着不动,任机器将他们送上传下,靠左的一边一定要留出空档(在北京,地铁的自动扶梯只要开着,那上面总是左右两边都满满当当塞满了一动也不动的人,这种光景,在巴黎是很难看到的。巴黎人的逻辑很明白,怎么能挡着别人的路呢?)在扶梯左侧匆匆跑上或跑下的人,一定是赶着钟点的上班族,他们一边跑,一边还不时地招呼一声“借光”。
不过,这时候地铁中最响亮的莫过于女士们的鞋跟声。数以百计穿着高跟鞋的女人迅速地穿过过道,赶着奔向各自的目标,在水门汀的地面上,在铺瓷砖的楼梯上敲出连续不断的“笃笃”声。巴黎女人的腿长得漂亮,在超短裙底下,一条条修长的大腿有力地扯动着肌肉,扭拉着筋腱,让高而尖的鞋跟与地面碰击,发出响亮、清脆、急促的“笃笃”声。东边、南边、西边、北边,到处都是“笃笃”声,它像是军鼓,催着女人和男人在艰辛而有充满希望的生活道路上向前走去。哪怕风雨险阻,哪怕困难万重,都要一往无前地走去。
多么美妙、多么动人的鞋跟声啊!它伴随着人流,跟着小贩的叫卖声、乐手的琴声、乞丐的讨要声,涌出了地铁口,涌到了巴黎的大街上。地下的音乐见到了五月的阳光,见到了夏日的暖风,见到了冬天的阴雨,在地面上继续响彻着,回荡着。“Métro, boulot,dodo”(地铁、活计、睡觉),这便是巴黎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