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从运动心理学角度看李昊桐事件

(2016-05-04 12:13:03)
标签:

高尔夫

高尔夫技术

运动心理

分类: 学术随笔
此文写于2016年4月23日

覃立    副教授  博士

事件回顾
在4月21日的“2016深圳国际赛”上,李昊桐在第12洞由于推杆失误,吞柏忌后生气摔杆。之后赛事由于雷电暂停,仍未平息怒火的李昊桐又连踹了几脚雨伞。这段视频被传到网络后引发了球迷和网友们的热议。事后,李昊桐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并声称今后将会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从球迷和网友的评论来看,评论本身就带有情绪化色彩,有的武断地说李今后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这根本不算事,意见相左的双方甚至快要争吵起来。本文对事件中的人物不想做太多评论,仅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事件本身。

情绪内涵及其特点

此事涉及到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内容:情绪。“情绪”(Emotion)一词直到17世纪早期才出现在英语中。刚开始时,这个词经常与烦躁,肢体运动或者骚动联系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粗俗词汇”。到了19世纪早期,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第一次把情绪作为单独的理论范畴,从此打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然而,虽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词,科学范畴内也对情绪进行了诸多研究,但科学家们在如何定义情绪的方面并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心理学把情绪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要是否满足的态度的体验”。可以看出,情绪的产生有三个条件:需要、态度和体验。

因此:产生负面的情绪是由于需要没有被满足,对运动员来说则是赛前期望与临场表现出现了较大差异。

正如李昊桐赛后回应此事时说:“我只是生自己的气”。

此外,情绪有三个特点:

(1)两极性。两极性是指每一种积极的情绪都会有相反的消极情绪,如快乐和悲伤、轻松和沉重、欢喜和愤怒等。

(2)瞬时性。瞬时性是指情绪变化是转瞬即逝的、随机的和偶然的。有可能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同时到来,会让一个人的心情像坐过山车般阴晴起伏。例如许多一杆进洞是打偏到球车道或者岩石上后反弹到果岭上,最后滚进洞杯的,这完全有可能让球手的情绪经历一个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

(3)非理性。对于情绪是本能还是意识的问题,虽然科学界仍有争议,但“情绪自然类理论”目前占据主流,即认为情绪是非理性,情绪的产生并不受意识控制,而是人自主神经活动和体内激素分泌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本能反应特点。因此,产生了“情绪按钮(Emotional Button)”这个词,意思是情绪就像人身上的电源开关,一旦被触碰到,就会立即有相应的感受被唤醒,人们会体验到相应的情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会有那么多的“无名之火”。

运动员的情绪智力

其实,高尔夫球员的情绪表现非常普遍,比如赛前的焦虑,开球时的担心,短切失误的尴尬,长推进球后的兴奋、一码内推击失误的懊恼、观众打扰造成的烦躁等。有研究者对韩国高尔夫竞技选手和国家代表队选手25名人员进行过调查,其中有20名选手(占调查对象的80%)在比赛前或比赛中有焦虑、紧张和暴躁的情绪。[1]
而美国心理学家查理德·库普博士则调查了PGA球员最容易产生紧张情绪的10种情境,依次为[2]:

(1)最后一洞果岭上的推击;
(2)搭档依赖你;
(3)观众众多;
(4)巨额奖金;
(5)第一洞发球;
(6)越过水障碍击球上果岭;
(7)以前类似的紧张情境再度出现;
(8)和高手过招;
(9)沙坑击球;
(10)有可能将球打丢。

这是不是与我们球友自己打球的感觉类似?看到果岭的推击位居榜首,这就不难理解李昊桐这次为何失态了,扔杆和踩伞都是发生在两次短推未进洞之后


http://golfprodreams.com/public/attachment/201605/04/10/572959261a972.jpg


由此可见,情绪能直接影响运动竞赛的质量,因此,要想取得好的竞技成绩,运动员就必须加强心理训练,学会在竞赛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种运动员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被称之为“运动员情绪智力”,其内涵是指:在运动情境中(即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处理情绪的能力,即觉知、表达、评价并有效调节与控制自己、他人与环境情绪的能力。[3]其具体结构见下图。


http://golfprodreams.com/public/attachment/201605/04/10/57295946e004d.png


有实证研究表明:在运动员总体情绪智力上,集体项目(多人完成,比如篮球)运动员情绪智力高于闭合式项目(一个人完成,比如高尔夫)的运动员。这可能是因为闭合式项目运动员人际互动的机会较少,训练过程的自主性很高,运动竞赛较少依赖与他人的合作,运动成绩是对个人努力和个人能力的检验与体现。而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必须与队友进行交互作用,人际互动的机会明显较多,在训练和竞赛期间,要求队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带助与高度默契,这就需要不断觉知、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情绪表现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因此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对情绪的总的处理能力要高于闭合式项目的运动员。


http://golfprodreams.com/public/attachment/201605/04/10/5729598b5f6fb.jpeg


同时,在性别差异上,男性运动员的情绪智力要低于女性运动员。研究者对此解释是男性的荷尔蒙分泌量远高于女性,因此这是男性在行为调控能力上低于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这也与社会文化有关。男性被社会文化赋予的核心角色是勇敢、坚强、不易被困难所击倒。因此当遇到情绪困扰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来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采用武断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被社会文化赋予柔弱角色特征的女性则倾向于求助同伴、亲人等外部帮助来解决。[4]因此,有研究表明,男运动员采用不道德行为的意向和采取实际行动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女性。[5]

运动员如何调适情绪

在奥运会、国际大赛中运动员要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旦在较大规模的比赛中因失误而导致出局,他们在以后的运动生涯中都可能背负上这次失败的心理阴影,而在下次重大比赛中如果出现类似状况,运动员可能会因为沮丧而再次败北。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度在奥运会上严重表现失常的美国射击名将马修·埃蒙斯,而且失误都是出现在最后一枪:一次脱靶,一次4.4环,一次7.6环。因此运动员要登上冠军台,除了需要具备特殊的认知运动智能以外,也必须具备特殊的情绪智力,只有这样才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咽别人咽不下的气,流别人流不完的泪,才能长期忍受没有积极反馈的磨练,才能经得起挫折与失败的冲击,才能始终如一地向既定目标奋斗。


http://golfprodreams.com/public/attachment/201605/04/10/572959a4ab440.jpeg


高尔夫传奇人物本•霍根曾说:“高尔夫10%是人体力学,剩下的90%都是心理学。”世界高尔夫教练名人堂成员麦纽·德拉托雷认为:“高尔夫完全是头脑的运动”。哈维·彭尼克在其《红宝书》中写到:“在球场上的4个小时里,你要学习如何专注于打球并且清除脑子里的一切杂念”。优秀球手格雷姆·麦克道尔说自己投入到技术、体能和心理的成本是4:3:3。

可见,高尔夫是一项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提高运动员调控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端正参赛动机;梳理正确的胜负观;确定恰当的注意指向目标;积极的自我暗示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手段和技巧,比如呼吸冥想法、心理脱敏法、音乐放松法、转移注意力法等,当然,也包括“宣泄法”。

现实中我们有一些对情绪的误解,比如“要压抑情绪”、“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要隐藏情绪”等,这是情绪认知不足的体现。其实,“发泄”是释放情绪最直接、最本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短跑运动员在准备起跑前会大吼一声,这就是一种“合理发泄法”。有研究表明:对于消极情绪采取情绪表达(宣泄)的方式更有利于后继任务的控制表现,这提示运动员在面对消极情绪时,应该视情况去表达(宣泄),这样才能节省自我控制能量,为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能量保证。[6]


http://golfprodreams.com/public/attachment/201605/04/10/572959c1f2a97.jpeg


然而,运动员却不可随意或过分发泄情绪,一是有比赛规则和体育道德限制,二是影响公众形象,在极为重视礼仪的高尔夫赛场更要注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也已有文章列举了斯滕森、麦克罗伊、伍兹等人在赛场上的情绪发泄行为,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只要是情节不严重,没有影响他人和比赛进程,裁判对运动员的情绪表达(宣泄)也是持十分容忍的态度。

结语
近年来,许多中国本土高尔夫职业球员逐渐开始参加国际性大赛,并开始崭露头角,李昊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让人看到了中国高尔夫运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劲头和希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个别运动员的个别场次表现抢眼外,我国职业球员的比赛成绩总是差强人意。许多球员前半场还是领先,中途却功亏一篑,即便有些比赛是在本土球员较为熟悉的国内场地进行,冠军也几乎被国外球员获得。难道我国职业球员的球技、体能、策略等因素就真的无法与国外球员抗衡吗?很多有识之士并不这样认为。

球员的心理水平问题,如情绪认的知与调节、压力的承受水平等恐怕是其中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这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尔夫运动竞赛成绩的一个瓶颈和短板。

希望能有更多人对此予以关注和努力,使我们的高尔夫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体系化。

参考文献
[1]吴茜.对高水平高尔夫选手赛前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89-90.
[2]王晓钧.高尔夫心理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47.
[3]欧胜虎.运动员情绪智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王大华,申继亮,Alexandra Brandy.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1998,21(2):131-135.
[5]张璐斐,张华光,施小菊.青少年运动员的目的取向和体育道德行为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190-197.
[6]张连成,张力为,高淑青,刘嘉蕙.情绪抑制与表达对运动员自我控制损耗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8):77-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