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学术随笔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这样看来,体育文化上的东西不是群众不喜欢,而是没有获取此方面信息的渠道。人是需要教化和引导的,体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要靠谁呢?我看,除了体育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相关的大学教授作为这方面的信息持有者,是有能力和义务站出来做普及工作的。
其实学术这个东西是很有意思的,许多自然科学为科学着迷沉醉,甚至还闹出了许多笑话和轶事,比如像牛顿煮手表,德国医学家欧立希自己给自己写信之类。要不是科学研究有吸引人的地方,他们何以如此着迷?自然科学尚且如此,更何况布满玄机、妙趣横生的社会科学?(暂不讨论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我们当然承认学术研究的态度要端正、严谨和严肃,但学术研究不神秘,甚至不高深,做学术研究的人只是练习得多,至多再包括一些确有天赋的。学术研究可以也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得到启示,没必要端着架子不下来,也应该有人来把研究成果拿出来展示与分享。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眼下热播的《百家讲坛》栏目,我看这就是最好的分享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先抛开不同学术观点争议的问题,至少从这个栏目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就可见国内民众对学术普及的渴望程度。不是没人喜爱,而是没有人讲。就好比我们在学校体育研究里常说篮球运动是学术最喜爱的。问题是现在的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除了篮球,还能教什么其他的项目?场地、经费、师资等等问题都是制约其他项目发展的要素。学生只接触到篮球,当然只能喜爱篮球。
在《百家讲坛》里一举成名的易中天教授,除了拥有众多的“易粉”、“乙醚”外,也受到了诸如“不务正业”、“博取名利”等非议。然而,正如《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家肖复兴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由易中天教授现象,引出我这样的一种想象:如果我们的学者能够将手中的学术作出这样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的样式,你就是一个很好的普及型的学者;如果你既能够作出这样大众文化的样式,又能够搞出你的学术研究成果,你就是一个如罗素一样的大师;如果你志趣并不在这样的大众文化的样式,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以求得最尖端的学术成就的话,那你同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在一个多元文化存在的世界中,上述的三种人,都是需要的,都是可贵的。”
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民众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的加深和获取信息渠道的扩展,终究会使学术研究走下神坛,知识分子和学者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也将会不断被拉近。学者理应适应和接受这一事实,这不是僭越、堕落和媚俗,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倒是希望更多的教授、学者来做学术普及与传播的工作。古人不也有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附:我的博客被TOM体育列为推荐博客,有图为证:右下角的“文化体育观”即是。
http://olh.photo.qq.com/?file=64842C6CEE2EB1EE21E4185FA328B50C1CE8C8F6B4378E083545E7DAB1F52D67
http://sports.tom.com/blog/
附:我的博客被TOM体育列为推荐博客,有图为证:右下角的“文化体育观”即是。
前一篇:【原创】体育人须自重
后一篇:【原创】体育教学与习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