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央视新闻台的《非常调解》栏目,里面有个场景,有位被调解对象遇事想不开,有嘉宾就建议她去发泄一下。于是主持人拿来一副拳击手套,还请上来一位散打运动员,要她戴着手套打这位拿着护板的散打运动员,以发泄心中不快。主持人还不忘着重介绍:这是真正的全国散打冠军!
看到这个场景,我如鲠在喉,不禁生出一丝悲凉,也想来一吐为快。一个全国冠军居然被请到一个谈话类节目当作被发泄的工具!至少我觉得,这是令人反感甚至悲哀的。
这表明体育人在国人心目中还是仅仅是身强力壮的代名词。节目策划者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在社会上一些发泄吧里当发泄工具的人肯定是经的住打的,而散打运动员不就是成天和人打架,被人打的吗?这活儿非他们莫属了,而且全国冠军肯定挨打更有经验。
嘿,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院里招聘信息栏里贴的一张招聘启事。内容大致是说一位富商要招保镖。我就奇了怪了,招保镖居然来我们这211本科院校。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保姆都有本科的哩,你们大学生就是眼高手低,怪不得找不到工作。我可不这么看。这富商肯定是认为学体育的牛高马大,有一身蛮力,遇到危险总能抵挡一阵的吧!其实,是他对体育的无知才会到本科院校招保镖的。他无知也就算了,可悲的是,我们学院自己把那张我认为是个侮辱的招聘启事当个宝似的贴在宣传栏内。如果我们学过保卫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那还说得过去,可是我们对保卫行业一无所知,或许学院的教师们和那个富商有相似的想法哩!
当然,这与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关系的,然而我认为不管外行怎么看、怎么说,我们自己首先有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我们自己首先要自爱和自重,继而才能让别人了解和认同。
或许央视本事大,自认只有全国冠军才衬得上央视的名号,又或许北京城地面儿人才多,有全国冠军头衔的运动员比比皆是。然而,我想问,有必要非要请全国冠军吗?其他任何学科或者行业的能手被请去参加节目,不是介绍经验,就是展示技能,而夺得全国冠军的运动员却被请去当发泄的工具,这种反差难道不可笑吗?他们会请余秋雨修改小学作文吗?会请杨振宁教四则运算吗?我看是断然不会的,而这位全国冠军,兴许还在为能上央视而感受荣幸。
也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酸气十足。的确,没有进入这一行的人也许对此没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我从小学起就进入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大学和研究生也学的是体育专业,我对体育这个行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情,试问有点敬业精神的人,哪个不对自己从事行业倾注热情呢?
以前开公审大会的时候,处决死刑罪犯都喜欢在田径场进行。直到国际奥委会的人士对我国提出建议不要在田径场执行死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体育运动的玷污,这以后的田径场才没有了血腥味。如果没有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关心,能有这样的提议吗?
一个人只有懂得自爱和自重才能博得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一个行业也是如此。但就我个人的观察与体会,体育人能做到这点的人并不多。
联想到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亚洲举重冠军才力无钱看病,以及无数没有在赛场上拼出成绩却又耗费青春而生活困难的运动员,我想,国人(群众和官员)只知冠军,不知其他的体育认知局限是时候改变一下了。而这种改变,恐怕最初还是要从体育人自身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