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夜色中搜索創新曙光
(2019-03-14 11:27:39)在經濟的夜色中,才會追求創新的曙光;在風雨交加中,才會嚮往美麗的彩虹。中國就是在當前被美國圍堵與打壓的情況下,刺激更多破壞性的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這也是衝破現有的格局,發現當前的局限性,大膽的開拓過去所不敢推動的政策。中美貿易戰,美國提升巨額的關稅,也使得中國要改變長期依靠對美貿易順差的習慣,要將外貿多元化,加強對其他國家的貿易,更要大幅度開發國內的市場,發現過去所不敢觸碰的禁區。
禁區就是減稅,刺激企業更多的活力,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開發更多的市場。中國在過去十餘年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速的經濟體,但也導致一些產業長期依賴勞動密集,靠人口紅利的規模經濟,造成產業鏈在低端徘徊,甚至帶來環境污染與各種公害,而技術上也往往耽於山寨與模仿,引起了知識產權的爭議。
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煥發變革的智慧。中國大變革往往是危機推動(Crisis-driven),衝破各種的阻力,探索新的可能性。中國陷入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經濟下行,企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就業的前景受到衝擊。但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反而煥發從政府到民間的自我改造動力,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政府的動作其實就是要提升效率,讓公權力不再是民間企業的阻力,而是一種助力。開一家公司需要多少時間?辦一個執照需要等多久?這都牽涉政府競爭力的提升,也在於組織的改造和政治文化的更新。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式創新往往長於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敢於將全球最新的技術應用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從高鐵、無遠弗屆的網購、移動支付、共享經濟,雖然號稱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但其實都不是中國的原創,但中國人敢於將這些技術大量應用,不斷優化,從而領先全球。但在技術與細緻的管理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像共享單車,就因為管理的不周到,如今遇到發展的瓶頸,需要改善經營的模式。
其實美國在知識產權上的打壓,反而激發中國人在基礎技術上全面「自力更生」。中國在5G技術上就領先全球,讓美國不惜撕破臉在全球圍堵。今後在人工智能、區塊鏈與雲計算等領域,中國也要不斷更新迭代,爭取保持優勢,才不會在關鍵時刻被「卡脖子」。
這也是中國這些年所總結的經驗,要成為一個堅持「終身學習」的社會,敢於挑戰昨日之我,從公權力到私領域,都在不斷為生活與價值鏈的優化而努力,不要只是奢談大戰略,而忽略了戰術上的可行性,也漠視了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魔鬼就在細節中,在經濟的夜色裏,中國人要努力搜索那些看來微弱的曙光,尋找那些可以改變歷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