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力與進擊的經濟
(2016-08-05 09:58:34)更快、更高、更強。這是奧運的格言,也是體能表現追求極致的標竿。從斯巴達開始,肉體的美與紀律的嚮往,追求速度、高度與強度,成為一種體育的典範。它不僅是為了比賽的勝利,而是為了人生的夢想。
而今天中國的夢想,就是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徑,後來居上,而不是在發達國家後面亦步亦趨。但這不僅是要在GDP的增長上與西方國家較量,也要在軟實力與價值理念上,可以超越前進。
奧運的競爭,其實早就是場外與場內的互動,既要看選手的臨場表現,也要競逐組織與管理的能力。從奧運金牌的排行榜來看,長期的趨勢,其實就是國家能力的比拼。
運動與政治一樣,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蘇聯、獨聯體到俄羅斯,都曾經和美國並駕齊驅,甚或壓倒美國,但後來就氣勢衰敗,代之而起的是中國的崛起。中國隊在一九八四年,才開始在奧運實現「零的突破」,由射擊選手許海峰拿到歷史上首面奧運金牌,而到了二零零零年的悉尼奧運,中國隊才擠進了三甲,而到了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奧運,中國終首次勇奪冠軍。
中國在二十四年之內,從一個體育弱國變身為全球金牌冠軍,顯示中國在一個和平建設的年代,不斷凝聚內部的人才,厚植實力,展現中國人的志氣與底氣,快速地超前。
但隨後的倫敦奧運,中國都是亞軍,美國還是維持長期的運動強國的氣勢。今年的里約奧運,各界認為都是中美之爭。俄羅斯由於受禁藥事件纏繞,很可能就要退到三甲之外。
奧運的博弈,也被視為國家力量的博弈,場內的表現,也往往是場外力量的縮影。中國奧運的崛起,顯然與它的「舉國體制」有莫大的關係。它動員全國的資源,網羅與訓練最佳的人才,可以在短期內發揮最大的爆發力,展現國家的意志,馳騁於國際的競技場上。
但舉國體制近年也受到批評,認為它容易僵化,被少數官僚所壟斷,無法在基層與市場上發揮力量。中國足球的發展,就被認為是受到「舉國體制」所害,在國際上失去了競爭力,幸好近年中國足球推動俱樂部體制與職業足球市場化,才帶來生氣與希望。
不過中國發展的路徑就是「兩條腿走路」,既重視國企,又發揮民企。中國的經濟如果沒有中移動、中石化等龐大國企,就不會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但中國民企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小米等,卻又展現民間經濟的創新與活力。國企與民企的交織,形成了中國經濟的優勢。
同樣的,中國的奧運實力與奧運經濟,除了中央的調控,也與中國的民間活力結合,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規模經濟,一方面佔了很多小商品經濟領域,讓浙江義烏等民企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又掌握大型基建投資的市場,如巴西的地鐵與場館建設,都是靠中國的國企力量。
這也是中國道路的特色。國企與民企交融,中央計劃與市場化、全球化結合,開創一個獨特的氣場,成為一個「進擊的巨人」,邁向全球化經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