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聲再見竟是最後一句
(2014-07-25 10:16:46)
标签:
娱乐 |
當一個人成了謎,那聲再見竟是最後一句,逝去的就已經失去,因為我不知
道,和相聚之間的距離……
這是香港歌手鄧紫棋主唱韓寒新片《後會無期》的同名曲子,韓寒寫的歌詞,似乎與最近馬航悲劇的情景緊密相連。蕩氣迴腸的傷逝之情,正緊扣馬航悲劇敏感的心弦。曲子的旋律,是六十年代Arthur Kent作曲、Skeeter Davis主唱的《世界末日》(The End of the World)。那種絕望的、悲情的氛圍,讓很多聽眾的眼角都潤濕起來。
這也許是時間的巧合。一首電影的主題曲,似乎變成一宗空難的背景音樂,讓人低迴不已。二百九十八人在天際間消失,成為了一個謎,也成為了一個國際關係的謎,等待大國角力的合縱連橫。
這也是馬航在四個月之內的第二次「全毀滅式」的空難,至今沒有任何人生還的消息。災禍兩次敲門,都逃無可逃。一些人將這訴諸於種種魔咒式的解釋,認為是數字的離奇巧合,從MH370到MH17,兩架飛機都是波音777。但這當然不能說明一切。就像任何的迷信,都不能解釋災難的源頭。
除了純然的意外,也有陰謀論的探索。一九八三年KAL007在西伯利亞被蘇聯導彈擊落,被懷疑是中情局的操作,買通了韓航的駕駛,飛向軍事禁區刺探機密,雖然被蘇軍機要求證明身份,但韓機拒絕回答,終被擊落,共二百六十九人死亡,成為重大悲劇。
歷史上客機被導彈擊落的事件,還包括了一九八八年美國導彈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都是烏龍事件,也顯示在兵兇戰危之時,民航客機要面對一個危險的天空。
也有一些受害者家屬,推想最愛的人在死前最後一刻的情景,也許就只有幾秒的時間,在機體被導彈擊中之際,就立刻解體,在高空三萬多英尺的天空,在攝氏零下幾十度的溫度中,很快就會昏迷,就算沒有被爆炸物所擊中,也會在彈指間缺氧而死。樂觀而仁慈的解讀是:這也許是快速死亡的過程,沒有經過折磨,但死前的幾秒,卻又是非常驚悚的歷程。
而這一切都在馬航的機艙內發生。四個月內,總共五百三十七人灰飛煙滅。而MH370的乘客還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現在還不知道魂歸何處。無論現代的科學多麼發達,無論全球化是如何將每一個人都快速地聯繫起來,但那些不可想像的悲劇,還是會莫名的到來,敲打每一個人的心臟。
就像鄧紫棋的曲子《後會無期》,人生模仿藝術,還是藝術模仿人生?現實的殘酷,比任何的想像都戲劇化。這是馬航悲劇的音符迴響——當一個人成了謎,那聲再見竟是最後一句,逝去的就已經失去,因為我不知道,和相聚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