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緣份的最新語境
(2009-11-26 17:46:07)
标签:
政治语境缘份美国社会尼克逊中国杂谈 |
中美聯手拯救人類的前途。這是最新的災難片《二零一二》的主題。這部剛好在奧巴馬訪華前於全球推出的好萊塢電影,也許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期許﹕一個國力正在急速上升的中國,正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機緣,與全球最強大的美國攜手合作,開創世界一個全新的局面。
當毛澤東在一九七二年和「美帝敵人」尼克遜見面的時候,他不會想到三十七年後中國領袖會和美國總統討論如何挽救地球的命運。
但其實毛澤東和奧巴馬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都要推翻舊秩序,建立一個美麗新世界。
回眸當年的尼克遜訪華,雙方源於共同反蘇的戰略考慮,背後是彼此精心的算計,改變了中美蘇的權力三角形,讓中美的兩邊之和,永遠大於蘇聯第三邊。
這是冷戰時代的突破,天下三分,衝破了東西兩大陣營的壁壘。中美相逢一笑泯恩仇,也走出了韓戰深重敵意的陰影。在周恩來與尼克遜乾杯茅台的豪氣中,在毛澤東與尼克遜握手的韜略中,兩國關係進入了基辛格所說的「建設性的曖昧」(Constructive
ambiguity)的格局。
但到了今天,這樣的曖昧已經進入了新的語境。因為兩國聯手,不再是為了對付第三方,而是要肩負更崇高、更重大的責任。
同時,中國民間社會的心理結構,已經和美國的生活方式逐漸融合。無論是物質上的可口可樂、麥當勞,還是精神上的美國電視劇和好萊塢電影,都已成為了中國消費社會不可或缺的商品,而背後則是這些商品所滲透的價值觀,也逐漸在中國取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崛起。他們其實和共和國的崛起一樣,都是從擺脫意識形態的「緊身夾克」開始,在互聯網的世界裏,他們發現一個自我教養和自我娛樂的平台,也在不斷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
同樣地,在美國社會,也開始對中國出現了新的語境,不再只是負面的信息。美國媒體從《時代週刊》到《新聞週刊》,都在反思長期以來美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而看不到中國今天快速經濟成長背後的一些隱藏的優勢,如勇往直前,重視教育,儲蓄率高,照顧老人,以及高瞻遠矚的視野,更不要說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並且提供美國人民價廉物美的民生用品。
這也使中美雙方的交往,進入了更深層的認識。從民間開始,超越了政府之間的利益算計。老百姓其實都有一種強大的意願,落實追尋快樂的權利。今年中美雙方的留學生人數都創下了新的高峰,而中國留美的大學生數量更是急速上升。中美民間社會與經濟的交流和融合,都在探索彼此重的價值觀。只要兩國人民不斷交換生命的碎片,終會穿越曖昧的煙雲,找到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前一篇:金融海嘯是上帝的禮物
后一篇:在溫柔的蕉風椰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