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溫柔的蕉風椰雨中

(2009-12-11 16:07:24)
标签:

椰雨

华文

身份认同

升华作用

马华

马来半岛

杂谈

一九四九年的蕉風椰雨很不溫柔。它和神州大地的政治狂風暴雨微妙地互動。中國政權易幟,竟是意外地衝擊千里之外的馬來半島, 也改變了這半島的命運軌跡。

這使幾百萬的華人,立刻面對了身份認同的改變。在英國殖民當局的強烈反共政策下,「中國人」變成了危險的符號,在馬來亞走向獨立建國的過程中,左翼的意識形態和組織都被全面壓制與邊緣化。

一九四九成為命運的分水嶺;「中國」要從不少人的生命中被切割出來。從馬來半島前往中國的旅程,只能買一張單程票。這不僅是政治上的「去中國化」,也使一些華人遠離家園,但多年後又在中國被排斥,無家可歸,成為亞細亞的孤兒。

但這也帶來馬來半島華人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憂患意識。當政治上的身份認同被割裂之後,當地華人反而喚起了強烈的中華文化認同。文化的堅持,彌補了政治上的失落和不確定的感覺。從唐詩宋詞到胡適沈從文徐志摩,都有一種文化上的昇華作用,讓現世間的迷茫和痛苦,都可以找到感情的出口。

而華文教育就是這感情的出口。無論左右,無論階級,都團結在華文教育的大旗下,發揮巨大的力量。它以民間的資源,撐起了整個社會的教育發展。在一種文化焦慮的氛圍中,反而煥發更多的團結精神,超越了省籍和地域之別,也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競爭力。

這也反映在文學的創作上。六十年來,馬新兩國的華文作家,從李永平、英培安、張貴興、潘雨桐、溫瑞安、溫任平、方娥真、黃錦樹、林幸謙、鍾怡雯、陳大為、黎紫書等,都展現了馬華文學的深厚實力,讓全球華人社會驚艷。

而馬來半島六十年的華文教育,歷經劫波。南洋大學的建立,凝聚了多少新馬華人的血汗和期望。它雖然絃歌已斷,但這文化的記憶卻沒有斷層。今天,華文教育成為馬來西亞競爭力的一環。大馬華人在兩岸三地都人才輩出,也在當前國際上的中國熱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最近也自我反思當年不重視華文的政策,要急起直追。

這也是文化花果飄零之後的精神復歸。馬來西亞這些年的華文教育,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散落在那些曾經乾枯的心靈土壤中,歷盡風雲變色,但終於結出了今天美麗的花朵。六十年前馬來半島幾百萬華人因為政治與中國大陸絕緣;但六十年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開放及重返中華文化的軌跡,雙方又再續前緣。

一個全新的全球華人的文化圈,就從一個全新的全球華人經濟圈開始。在孔子的經典和李白的詩句中,在馬華文學的作品中,都可以發現新的靈感列車,買一張雙程票,在溫柔的蕉風椰雨中,開往文化春天的驛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