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是上帝的禮物
(2009-10-27 18:35:55)
标签:
政治海啸公权力内需凯恩斯中国杂谈 |
金融海嘯是上帝送給中國的禮物?這不是戲謔的說法,中國在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中,面對驚濤駭浪,也刺激中國改變思路,尋找一個更好的國家發展路徑。
焦點是中國經濟能否找到新的範式,不再過度依靠出口和沿海的加工模式,而是啟動內需,面向國內的廣大市場。
政府的角色,落實內需的推動,全力加速基礎建設。這是中國的「新政」,但卻是比凱恩斯更凱恩斯。從高速鐵路、地鐵、公路、橋樑,都如火如荼地進行,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家電下鄉」等項目也啟動更多內需,形成經濟上的良性循環。中國在金融海嘯一年之後,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率可以「保八」,而綜合國力也因此上升,成為危機中找到轉機的典範。
西方媒體戲稱這是有中國特色的「指令資本主義」,在公權力的推動下,落實很多在其他社會難以快速落實的計劃。香港最近要興建的港深穗高鐵的香港段,就因為收地的問題而讓港府棘手,但在中國大陸,由於公權力的強勢,一聲令下,就劍及履及。像武漢到廣州的高鐵,就會在今年年底開通,將原本十幾個小時的車程,變為只有三個多小時。
強勢和有效率的政府,往往有利於國家基礎建設。學術界發現台灣和南韓在六七十年代的快速經濟發展,都和它們的強勢政權有關。如今中國在全球經濟危機中,也發揮公權力的經濟推手角色,要演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危機中逆流而上的劇本。
這劇本高潮迭起之處,在於它的不可預測性。中國在「現代性」中的弱勢和軟肋,是否可以在某些階段中反而形成優勢?中國的銀行就因為開放程度不高,沒有和國際化全面接軌,反而沒有沾上華爾街那些光怪陸離的金融衍生產品,也躲過了一劫。
中國在經濟上必須建立自己的主體性,不能被列強牽著鼻子走,但又不能固步自封,關起門來做皇帝。這方面的分寸拿捏,也當然考驗中國的決策者。
主體性的思考方向,也呼喚中國經濟蛻變,爭取經濟升段,不再沉溺於廉價的加工利潤,而爭取建立自己的品牌。
即使是義烏的小商品,也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在這個全球的小商品之都,像出產襪子的「浪莎」、「夢娜」等,都成為消費者的認同對象,超越了外國的牌子。
建立主體性,也是提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的前提。中國人不但要有危機的意識,還要有應付危機的智慧,不能自得意滿。金融海嘯其實是試煉中國的經濟發展,要真正走上以人為本的軌跡,揮別財大氣粗的跋扈,推動中國加速制度創新的力量。
這是考驗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更上層樓的時刻,也是中國人分享上帝這一份禮物時的謙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