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从一首小词看苏轼人生转折--王倩

(2019-01-17 17:59:43)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一首小词

苏轼人生转折

王倩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从一首小词看苏轼人生转折--王倩

从一首小词看苏轼人生转折

高二(13)班  王倩   星级:五星

 

    这首小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写于苏轼贬到黄州之后的元丰三年。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为什么从这首词分析苏轼的人生转折呢?原因是,它是在苏轼人生的特殊阶段里所写成的。

    此前,苏轼只因讥讽王安石变法之事,遭朝中众臣的状告排斥,被下到牢狱,自己的亲友也受到了莫大的牵连。苏轼此次“乌台诗案,轻则贬官,重则死罪。在狱中的百日里,他惶恐孤寂,身心倍受折磨,生死难料。经过此案,苏轼对人情世故冷淡的体会颇为深刻。朝中小人对厚禄权贵的追逐、百官谈笑背后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令苏轼对自己未来仕途中能有所作为的愿望产生了无尽的迷茫与无措。此遭被贬黄州,去做一个无权无势的团练副使,远离了乌云压顶的朝堂,同样也远离了自己求取功名,为百姓的太平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贡献力量的凌云壮志。初到黄州,面对这陋寺,苏轼舒了一口气,可无尽的乱麻又上心头。

    出了那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死之事终可暂且一放。然而,迁谪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形同虚设,朝政、变法、治民等皆已无权过问,往事一场大梦,从前的辉煌至此转瞬即逝,得来的只是罪囚一般的生活。曾经身着朝服对圣上吐纳真言,朝堂之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畅言之间好不威风,光芒万丈,怎料世事无常,如今跌入了这如同万丈深渊的黄州陋寺里。

    据王文浩的《苏诗总案》得知,此词写于到黄州的十二月。那天夜里,苏轼身心俱疲,心事重重,夜不能寐,推枕起身,独处于这凄怆悲凉的景象之中。冬季梧桐的叶子将脱落殆尽了,阴阴的寒风刮得萧索,地上的枯叶随风卷起,发出沙沙的响声,苟延残喘的野兽在冬夜里幽幽的嘶吼,寒风抵着喉咙,令人难以呼吸,残缺的月亮挂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凄清的微光在地上潦草地画下树枝的残影。此时,已至深夜,无人的寺院中好似另一个世界。苏轼此时身处此地,自比幽人,可以明白地看出其自哀无人能懂的抱负与志向,自叹生不逢时的悲凉心情。而这不肯同流合污,不肯染尘埃的孤高的情感特征与后边的“孤鸿”形象极其契合。前段的朦胧、清冷的环境描写又为后文刻画“孤鸿”的动作、神态,都起着烘托作用,鸿雁的孤高、自怜之状呼之欲出。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殊意象。上片中的缺月,即残缺的月亮。一种幽暗、倥偬、孤寂的缕缕愁思便顺着夜色爬上作者的心头,定下了全词暗淡、抑郁的基调。此处的“缺月”,似乎又是词人那颗历经沧桑、残破不堪的心。接下来的疏桐,即冬夜的树冠已脱落殆尽的梧桐。梧桐在诗词中自古便是一种悲伤、沉重的意象,在此处既暗示了时节已至隆冬,又烘托了冬夜苍凉、凄怆的氛围。此时的漏刻中的水已流尽,人声已沉匿下来,万籁俱静,时间像是在此刻骤停,词人却久久无法入眠。他独自一人,来到破败的庭院之中,独自伤神。是啊,千年前的那一夜,是什么令你难以安眠?多少个寒夜,你是否曾黯然神伤、苦痛思索?那时那刻,人生于你,最难取舍的究竟是什么?最难释怀的又究竟是什么?再是,幽人孤鸿的自拟,幽人即是孤鸿,孤鸿也是幽人,然而不论幽人,或是孤鸿,都是词人当时的心境的折射,是凝于词人心头的一种感受的实体。幽人与孤鸿,一个是幽邃、独处的孤孤单单的人,一个是孤高的、不合群的雁。两者都是离群的异类,孤独的个体,又自恃孤傲,习惯了自处。两者既是奇特的异类,又是特别的个体。不知是本热爱孤独,还是只是习惯了独处,两者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词人自称“幽人”,自比孤鸿,词人便是那出尘的、自守着自己的特别的特立的独行者。

    下片的惊起却回头,一个字,把“孤鸿”的迷茫写得淋漓尽致,让身在词之外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孤鸿”哀伤、孤独的眼神,似乎在不断地质问着什么。此时的“孤鸿”描写即是苏轼对自己心境的写照。而有恨无人省便将自己与世的格格不入、不被人理解的自怜的感受借着“孤鸿”之口表达出来。一个字,饱含了词人的压抑、不满、愤懑、忧愁与心伤……如此难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无人安慰,无人能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应是词人此时思绪冗杂,无人陪伴,环顾四周,也是枉然,因为周遭的环境,只能给予词人更多的凄怆与寒冷,冬夜即是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二句写鸿雁在枯枝上兜兜转转,不肯留宿,最终仍是回到了原来的寂寞的沙洲上,描写的是一只“孤鸿”在寻找归宿。即使看尽了周遭的寒枝,也不肯择其一而栖。这里的寒枝,我想大概就是指高官厚禄、权势名利吧。然而,这些东西又是多么的脆弱、极其不稳定啊!孤鸿不愿留宿于高枝,自珍自爱,所以宁愿选择在寂寞、周遭没有生灵的寒冷的,这么一个不能算得上是归宿的沙洲,这也体现了苏轼灵魂无处安放的心境,更体现了苏轼对于自己的伟大抱负,不论经历多少曲折,也不愿丢弃自己所执著着的善良、真挚与至诚。黄庭坚曾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苏轼的出尘,便在于此吧。可见,这首词在中国的诗词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这首词作也是苏轼在其一生中的重要的转折点上所作的。

    实际上,这首词是苏轼对自己的所历经的前半生遭遇的总结。面对着世俗的麻木虚假、尔虞我诈的环境,也不肯与之俱黑,同流合污,尽管自己所坚持的无人能懂,也仍旧收拾哀愁伤痛而坚持自己的初衷。这样一种心境的写照也折射出了苏轼骨头里的善良、真诚与不屈。正是这超乎众人的善良与坚持,为苏轼冲出这人生的低谷提供了莫大的支持,以致成就了以后不屑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只慕清风明月、人间清欢,只想为百姓做点什么事的“苏东坡”。

    此后,在苏轼寄予友人的书信里可见:“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坛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在那场灾难过后,历经一千多年沉淀的今天的后人可以说,是这场“乌台诗案”造就了苏轼,就如同一场大火,铸就了苏轼更坚贞、纯粹的钢铁般的心魄。这样的蜕变是令人折服的。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多少先贤不都是在历经磨难、屈辱过后,才能够造就了一个更健全的人格,成为被后世所敬仰的一座丰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能,在往后不时仍会想起,曾经的意气风发,凌云壮志,然而却都能够释怀了,这便是生活给苏轼的角色,他人生的意义便是在于与人民的疾苦共生,也许这样的生活才是最适合苏轼的吧。纵使这人生多有挫折,人世多有险恶,但在面对着老百姓们淳朴真诚、厚道善良的笑脸时,一切的愤懑、孤高、寡淡都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则是知足、自得、幸福与与民同乐。这时,苏轼就如离群的孤雁,在历经无数寒冷漫长的夜晚后,在无数次的追寻后,终于望见了自己的雁群时收获了的安慰、温暖与希冀。苏轼懂了,原来他一生的意义,便是为这些百姓们讨得更好的生活,如此,他的胸怀更宽广了。

    在此之后,苏轼词中便多了淡然与释怀,多了风花雪月、山水与茶,甚至美食,而少了对人生的迷惘、愤懑与牢骚。他在山水中寻求潇洒与解脱,他在寺庙中与看破红尘的道僧辩解人生,穿着蓑衣在雨幕中与渔人唱着渔歌,在一片花瓣、一片绿叶中寻觅生命的意义,也曾寂寞的一个人度过漫长的夜,树梢上蝉鸣不休,可爱的百姓们皆已沉睡,他把着酒樽对着明月,道一声友人共醉。在梦中遥想南山下的陶潜先生,醉眼遥望着天际之一隅。生活的意义于苏轼已然明了。苏轼于晚年对自己的评语是: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如此的豁达心境在世间不知几人能得?他如一片飘远的悠云,人生于他不过一场苦乐参半的修行,他定已与他的如来相会,或已得道成仙,潇洒于另一个世界中了。那个冬夜,苏轼借着这首词极美的意境,宣泄了他内心无尽的悲愤与哀愁,他的灵魂如同鸿鹄冲脱了俗尘的牢笼,书画茶酒,美食与山水,恬淡的生活浸润着他的心扉,此后,无数的绚烂辞赋便层出不穷,令后世无限敬仰。


强力推荐:从一首小词看苏轼人生转折--王倩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