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2019-01-18 11:50:00)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苏轼的妇女观

及其成因

林柏臻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

高二(13)班  林柏臻   星级:五星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有一个很典型的共同特征,就是对女性充满同情与关怀。苏轼也不例外,他是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士大夫之一。他的妇女观,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代表了北宋中期士大夫群体的普遍心理。下面,我从几个角度来谈。

 

    一、从两个例子来看宋代妇女的地位

    苏轼所生活的宋代,这个时期,唐代觉醒的女权意识还留有余韵,而程、朱理学还没有达到固化、僵硬的程度,应该说当时女性受到的束缚,是相对小的。从历史整体的角度来看,女性地位是从宋代开始下降的,但是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低。宋代女性一定程度上还继承了唐代妇女的某些特点,例如对自由和爱情对大胆追求。就拿南宋词人李清照来举个例子,她虽然已经成家立业,却经常在外面喝酒行乐,喝的大醉直到黄昏才回来,沉醉不知归路,这样的做派,搁到现在,也是一个“伤不起女汉子

    我们先来一看苏轼写的《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苏轼曾在这首诗说到自己的朋友陈季常。陈季常妻子柳氏生性剽悍而且爱吃醋,如果发现饮宴时有歌女在座,柳氏则用棍棒敲墙,大声叫嚷,以致陈季常见了她便会瑟瑟发抖河东狮吼即柳氏的吼叫怒骂,就源于此。

    由此可见,宋代女性不仅拥有继承财产的权利、自由恋爱的权利,而且,在享受与男子同等的部分权利的时候,她们还要参加社会活动。或许正是因为参与了社会活动,她们才能取得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由此我认为,虽然只有少数妇女能像李清照、柳氏那样,但也反映了宋代妇女的地位相对来说是很高的了。

    我们再看苏轼曾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充分地说明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的爱与思念。由此,我认为,苏轼对待妇女的这种态度算是比较进步的了。毕竟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富贵人家,他们对待自己的妻子可以说是非常不好的,说换就换,还把妻子当成丫鬟一样使唤,把女人当玩物。搁现在来看,算是没有人性的,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太严重。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二、从苏轼身边的几位女性看苏轼妇女观的形成

    苏轼的一生曲折不断,却有幸遇到对他有特殊意义的几位至亲的女性,而这对他妇女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母亲程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婚后像当时所有妇女一样相夫教子。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大约在苏轼十岁的一天,程氏教读《后汉书·范滂传》,苏轼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了自己的思考,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变成范滂,您容许吗?程夫人神情庄重地回答:你能够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此少年苏轼便以范滂为自己的学习榜样,长大以后为官刚正清白,忠于国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具有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可惜的是20年后的苏轼同弟弟一起中了进士,而母亲却长眠在了故乡,与儿子的好消息无缘。此后苏轼对母亲的爱与关怀便转移到了第一任妻子王弗身上。

    王弗小苏轼三岁,嫁给苏轼时年方十六,正是似水流年,貌美如花。王弗不但颇通诗书,更重要的是她能以温柔的慧眼看人看事。她太了解丈夫的性格:狂放、冲动、口无遮拦。而这可是为官者的大忌,于是提醒他“不可以不慎”。一次,王弗在屏风后听丈夫与客人谈话,客人极力亲厚苏轼。王弗到后堂忠告丈夫:“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事实果然验证了她的远见。他们小两口相濡以沫,恩爱美满,可惜她只陪伴了苏轼十一年,便离开人世,苏轼为此非常的伤感,以至于10年后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失去爱妻,苏轼继续走着世界上最窄的路——仕途。也许是缘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进入了苏轼的生活。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他的前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这是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就这样一名韶华已逝的村姑,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尔后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开封、杭州、开封、颖州、扬州、开封,“身行万里半天下”,默默无闻地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重要、最艰难的阶段,历经了坎坷与繁华。按理这样的女性,在现在看来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古代这样的女性却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即便照顾丈夫照顾的再好,陪伴的再久,在家也免不了被丈夫和公婆的欺负,对外还不能说埋怨的话,但是闰之在苏家却是有着不错的待遇。例如,王闰之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要知道在那样以男尊女卑为主的时代,大多数女性都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个姓氏。就从这一点来说,嫁给苏轼这样一位大文人,是她莫大的幸运。由此可见,苏轼受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他对妇女持有比较温和、尊重、宽容的态度。而这个女人早就对苏轼这个大文豪佩服得五体投地,似乎是什么事情都听从苏轼的意愿。虽然她不如王弗那么能干,但是她一直与苏轼同甘共苦,当苏轼在政治界的大浪中沉浮时,她始终不离不弃,任劳任怨,保留着淳朴诚挚的品格,令人敬佩。可惜在苏轼仕途最得意的时候,她终究没能坚持下来,陪苏轼走完全程,悄然离世了。

    王朝云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夫人王闰之买下的侍女,当时才十二岁。随着时间推移,朝云对苏轼由崇拜渐渐变为爱慕,一生辛勤,万里相随,终于在黄州被东坡收为侍妾。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亲近苏轼,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可惜的是,王朝云薄命,当苏轼再次被贬惠州的时候,她便去世了。苏轼很是怀念她,写过这样一首词: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不仅是这首词,苏轼还曾经为朝云写过《朝云诗》《蝶恋花》等诗词。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不仅把朝云当成生活伴侣,也当作精神伴侣来看待。

    除了以上这四个女人,大家可能会忽视一个妇女,这个人便是苏轼的乳母任采莲。小时候,苏轼是在母亲和乳母的环绕呵护下成长,做官后任氏也一路陪同直至去世。特别是在黄州,生活艰辛,任氏不顾年迈之躯,夙夜操劳,还要抚养苏轼的三个小孩苏迈、苏迨、苏过。老人随东坡漂流,元丰三年,七十二岁时在黄州去世,东坡特地为乳母撰写了一篇《乳母任氏墓志铭》,刻成石碑。

    可以想见,苏轼的妇女观的形成,是与以上5位女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她们无不是在苏轼漫长的人生经历中,给予他关心与照顾,使他受益一生。所以,在苏轼的眼中,这几位女性的地位是崇高的,由于这些女性,导致苏轼对待其他妇女时,始终保持温和、尊重、宽容的态度。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三、从当时的官场生活、风气到社会环境看苏轼妇女观

    苏东坡生活的时代里,由于帝王允许与提倡,官场生活变得非常腐败阴暗,娱乐性比较强,如宋人公私宴集,主要以歌妓唱词侑觞为主。而酒宴公务之间与歌妓的交往,仅只是官场生活的一部分。

    士大夫都广收家妓,如韩琦、欧阳修等,家中都有一些妙龄歌妓。辛弃疾、陆游、苏轼等,更是在青楼找到了知音。由于苏轼后半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对于妓女们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想必他在与她们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是有所了解的。

    在当时的这种环境之下,士大夫阶层的人大多都与下层人民的代表——妓女,经常接触,也在之中产生了一定都友谊,所以他们看待妇女大多是一种比较温柔的、深切同情的态度。我认为,这应该也是影响苏轼妇女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下面,我将从苏词中进行一些分析。

    1.同情歌妓

    苏词中对歌妓的美好品格和容貌才艺进行描写的大约有三四十首。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多精通乐器,擅长歌舞,例如《诉衷情·琵琶女》: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这首词,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作者在写这首词的过程中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从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暗含着作者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说到琵琶女,唐代的作者白居易写过一篇《琵琶行》,跟苏轼这首词也大同小异。当然,虽然都是写琵琶女的技艺,但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在突出琵琶女的悲剧命运的同时,又暗暗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痛之情。而我认为,苏轼只是单纯地表明自己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情,没有特别强调自己当时的心境,毕竟当时的他还没有被贬谪,到处流浪。

    再如《满庭芳·香叆雕盘》:

 

    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这是苏轼一首显著的婉约词,写得灵动逼真,意趣盎然。词的上片,一开头先展现出堂宇的一片清凉明丽的夏日景象,下片转向了作者对绝代佳人的惊讶和赞叹。美人不多见,也难能再相遇,作者写此词时,不仅表现出对美人倾慕思恋之情,似乎还交织着一种怅然若失的人生感受,遗憾不已的情感。

    由以上这些词可以看出在苏东坡的心目中,对于那些有很高才艺却又红颜薄命的歌妓是充满了同情与怜惜之情。

    2.尊重人格

    在苏轼的词中,除了有对歌妓的歌颂与同情之外,亦有对那些玩弄妇女的人进行谴责和鞭笞。如《踏莎行·这个秃奴》: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由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这种辣手摧花的纨绔行为是非常的不满的。对于这样的人,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虽然李秀奴只是个妓女,但苏东坡却有如此的同情心,可见他对于妇女的人格是非常尊重的。

    以上的几点虽说都能看出苏轼对妇女的态度比较温和,充满了怜惜之情,并且非常尊重她们的人格,但苏轼偶尔也有犯错的时候。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下狱,后来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临走时,有一个蒋运使为他设酒饯行。东坡就请他的婢女春娘劝酒。这个春娘大概是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这个蒋运使可能有点动心了,居然想用一匹白马换苏轼的这个俏婢女,让人没想到的是苏轼居然还答应了这个蒋运使。原来此时的苏轼虎落平阳,身上没什么钱财,已经养不起婢女了,处于对春娘后半生的考虑,苏轼在没有问过春娘的情况下,把她交换走了。春娘在得知苏轼没有问过她,私底下交易时候,果断地撞树自尽了。她用她的死,来表达自己对苏轼的爱,可惜的是,这两个人无法成为像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因为苏轼并不了解这位俏婢女。当然事后,苏轼肯定非常后悔自己做错如此草率的决定,同时对春娘的死感到惋惜。由此,我认为,苏轼这样的做法,虽然说可能是出于对婢女后半生的考虑,但也不乏有一点点自己的利益在这里面。苏轼这样对待妇女的行为,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这应该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轼眼中,妇女的形象是美好的。在苏词中,苏轼对她们进行了歌颂,肯定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当然也对有些妇女的凄惨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武断的说,苏轼的妇女观就是非常好的了,像这种“春娘换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苏轼的妇女观的看法。虽然苏轼对待妇女的行为有一些污点,但是放在整个宋朝社会来看,苏轼这样的妇女观,相比于其他的人来说是比较好的,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

 

参考资料:

1.《从苏词看苏轼的妇女观》——江晓梅,范立舟

2.宋代女性地位研究报告,百度文库

3.《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女人》

4.苏轼“春娘换马”的传说

5.百度百科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林柏臻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