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玉宝玉宝钗的出场
舒 芜
黛玉的出场
林黛玉出场最早,她不是一下子就站到舞台的中心,而是从远远一个角落,一步一步地移近。
最初远远一观,只是序幕里面一个很次要的角色,就是贾雨村的宦海升沉当中,有那么一段是革了官职,天下浪游;而浪游当中,又有那么一段是偶然来到维扬,被盐政大人林如海聘为西席,教一个小小的女学生,“乳名黛玉,年方五岁”。(第二回)这里明确交待了,(一)黛玉的家世:“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二)黛玉的宗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三)黛玉的教养:父亲专为她延聘一个进士当老师。但是,关于黛玉本人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只有六个字:“生得聪明俊秀”,纯粹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话头;第二句是“年纪幼小,身体又弱”,稍稍具体一点,第三句是“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学生侍奉汤药,守丧尽礼,过于哀痛,素本怯弱,因此旧病复发,有好些时候不曾上学”,这才开始有一个林黛玉形象的最模糊的轮廓,最朦胧的影子。
第二次出现仍在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的闲话之中,说到黛玉因为她的母亲名叫贾敏,“她读书凡‘敏’字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贾雨讨还评论道:“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这才初步地把黛玉的形象从“凡女子”中突出来。
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三回林如海送女儿去贾府之时,“那女学生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她外祖母必欲其往”,加以她父亲说把她送走才“正好减我内顾之忧”,“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宠妇登舟而去。”这才是正式起步向舞台中心走。
这一走,就走出了序幕,结束了序幕,走进了第一幕,揭开了第一幕。
《红楼梦》正戏第一幕一开幕,便是黛玉到了京都,舍舟登岸,坐上荣国府派来迎接的轿子,向荣国府走去。(第三回)这里,别的都不写,只写黛玉的思想活动:“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从“书香之族”来到“世禄之家”时容易产生的心情,也给黛玉今后在贾府的日子里的整个心情定下了基调。
此后,一系列地写出了黛玉初到时眼中所见的贾府人物和贾府宫室,又写了贾府众人眼中初次见到的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但这当然还只是极粗浅的印象。直要到宝玉眼中所见,所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等等,才是正在舞台中心的第一次全身“亮相”。——不,这不是面向观众的“亮相”,而是只许从宝玉眼中看出,不许任何第二人看出的形象。“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宝玉这种感觉,虽然好像有些神秘。但正是因为有此一笔,才把林黛玉的绝世的意态风神勾画出来。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
宝玉的出场
贾宝玉是在一片惊奇、误解、嫌憎、传闻、议论……所造成的“悬念”之中出场的。人未出场,先已造成如许“悬念”的,《红楼梦》中还没有第二个。
先是第二回写贾雨村闲谈之中,偶然向冷子兴打听“都中新闻”,冷子兴当作“一件小小的异事”谈起:荣府“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你道是新闻不是?”由这件异事新闻,冷子兴进一步谈到宝玉“抓周”时专抓脂粉钗环,长了十来岁后又大发“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妙论,得出判断道:“将来色鬼无疑了。”
这样的奇人奇事,一下子就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不料贾雨村又“罕然厉色”地说了一番绝大的道理。先说得那么郑重:“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接着谈了一大套“正邪两气”的宇宙观,“运生世治,劫生世危”的历史观,又由此而发出一套从来没有人发过的关于“正邪两赋之人”“成则公侯败则贼”的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这样一来,更把读者对这个尚未出场的贾宝玉的惊奇之感,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到这里,还没有完。贾雨村又说出他曾在甄府教过的一个孩子,同贾宝玉几乎一模一样,也是女孩子的崇拜者;甚至读书时必要两个女儿陪着,方能认得字,不然就心里糊涂;尤其奇妙的是,挨父亲痛打时,连叫“姐姐”“妹妹”,便觉疼得好一些。贾雨村说:“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也是这一类人物。”陪上这么一个同类的孩子,证明他的议论,而读者的好奇心因之更增加了分量。
在读者的这种“悬念”中,第三回写黛玉来到了贾府。不少读者会急切地期待着黛玉初见宝玉的场面。但是,看到黛玉在贾母屋里见过了贾母,见过了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见过了迎春、探春、惜春,见过了凤姐;又看到黛玉到邢夫人屋里,请见贾赦不得;又看到黛玉到王夫人屋里,适值贾政斋戒去了:到这里,贾府的主人全都交代过,还没有看到宝玉出来。这时,才听到王夫人向黛玉说起宝玉,“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晚上你看见就知道了。”知道什么呢?不是一个母亲在夸说儿子怎样好,相反地,却是把宝玉叫做“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再嘱咐黛玉“不用理会他”,“只休信他”。当黛玉说起,曾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性虽憨顽,说待姐妹们却是极好的”的时候,王夫人又针锋相对地说:“若姐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姐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这说明了黛玉心里早有一个“待姐妹们却是极好”的表兄的印象,也说明了王夫人对宝玉的思想十分不赞成,恨的正是这个“待姐妹们却是极好”。这时不只是读者对宝玉的“悬念”,而且已经是黛玉的“悬念”了。
但是,宝玉还没有出来。一直要到黛玉又回贾母屋里吃晚饭,详详细细地写过贾府进餐时的规矩排场,以及饭后的闲话。这时,才“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立刻写出黛玉的反应,她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然后写出黛玉眼中所见的宝玉形象,也就是宝玉在全书中第一次的形象,头戴什么,身穿什么,脚蹬什么,乃至“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等等。这个形象一下子完全打破了黛玉的“不知怎样个惫懒人”的预想,反而使她有了“倒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拙手倘能写至此,大约也无可再写。《红楼梦》却偏又写出贾母命宝玉去见过母亲,回来后又换了一套家常装扮,又是从头到脚一通仔细描写,顷刻之间便在黛玉面前作了两次不同的“亮相”。然而还不止此。作者在这里立刻又用了两阕《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里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讥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事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官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对宝玉的性情思想、一生命运,作了总论。这才算把宝玉的出场写足写完。然而,这两阕词究竟说的什么呢?是骂?还是赞?是真骂?还是假骂呢?于是又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大大的“悬念”,要看完全书才能解答了。
宝钗的出场
紧接在林黛玉、贾宝玉之后,《红楼梦》第三个主要人物薛宝钗也出场了。第四回中,薛宝钗是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扳平凡极现实地出场来的。如果说,宝黛的出场,由于“木石前盟”的神话,由于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论,先已形成了一种诗意、哲理和神话式的气氛;那么,宝钗的出场就完全相反,什么诗意、哲理和神话都没有。
我们先看到一位“呆霸王”薛蟠是个花花太岁式的人物,“弄性尚气,使钱如土”,“性情奢侈,言语傲慢”,“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为了争买一个婢女,悍然打死人,逍遥法外。——这就是薛宝钗的哥哥。
我们又看到一个“皇商”家庭,“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就是薛宝钗的家庭。
我们还看到一位溺爱不明、纵子为非的薛姨妈。——这就是薛宝钗的母亲。
薛宝钗就作为这样的哥哥的妹妹,这样的家庭的小姐,这样的母亲的女儿而出场了。没有美,没有诗,只有封建主义的最粗恶最鄙陋的一面。然而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又纯然是一个孝友兼备的封建淑女。她是为了入京城待选才来到贾府,这一节虽然毫无后文,伯作为宝钗出场时气氛的渲染来看,还是有力的。
黛玉初到贾府,书中详细描写了贾母以下诸人初见时悲喜交集的情形。宝钗之来,书中却只是笼统抽象地写道:“(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说,叙了一番契阔,又引着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又治席接风。”根本没有单提宝钗一句。这倒不是独厚于黛玉而薄于宝钗:黛玉是失母的孤女,来依外祖母,相见时自有一番深刻的悲喜之情;而宝钗之来,则不过是通常亲戚往来,本无什么特殊的深情可写。
然而,紧接着就在尖锐的矛盾中,把宝钗和黛玉对比着来写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故深得下人之心”;一个却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除宝玉一人外,惹得大家不欢喜。
宝钗的正式“亮相”,同黛玉一样,也是从宝玉眼中看到的。但已经很迟,是在第八回,这就同黛玉之刚来时便给宝玉以似曾相识的印象很不相同。书中是这样写道:“宝玉听了,忙下炕来到里间门前,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纂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屑儿,葱黄绫于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自始至终,写的只是服饰,没有一句说及容貌,更没有一句说及风神,这同宝玉初见黛玉时关于容貌风神的那样大段描写完全相反。足见宝玉对宝钗的初次印象中,只有服饰的淡雅这一节,还在他心上;而对于容貌风神,盖无甚动心之处。至于“装愚守拙”云云,自然是作者直接在说话,更不是什么好的评语。
来源:舒芜《说梦录》,有改动。
作者:舒芜,男,1922年7月2日生, 安徽桐城人。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8年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投稿时始用“舒芜”的笔名。1937年考入高中时适逢抗战爆发,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为《桐报》主编副刊《十月》。1940年辍学,在湖北、四川等地农村任小学、中学教师。1944年至1949年,历任国立女子和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南宁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进行文学、哲学的教学与研究。1949年后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长、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南宁中学校长。1952年到北京,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2009年8月18日23时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红楼梦》欣赏琐拾(一)
《红楼梦》欣赏琐拾(二)
《红楼梦》欣赏琐拾(三)
《红楼梦》欣赏琐拾(四)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