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的开头与结尾
邓云乡
高鹗所写最后一回,我感到是成功的,他能够比较圆满地结束了《红楼梦》。其最大的成功处,就是写宝玉的结局一笔。用了点浪漫的手法,而又有其写实的基础,是符合一定程度的历史真实的。当然,这个“历史真实”,并不是说真人真事。而是说符合当时历史上的社会条件。《红楼梦》所以能自乾隆时,以迄于今,直到未来,流传不朽,高鹗续的最后一回书,是起到了它的作用的。
高鹗写宝玉结局(专指这回)有三大好处:
一是为宝玉的消失,设计了一个最美好、清净、富有诗意的去处。场景符合故事意境和宝玉的形象。地点:毗陵驿站附近,就是常州境内。时间:天寒乍雪。场合:船上,船泊在清净去处。光景:贾政在家写信,写到宝玉,抬头忽见宝玉形象——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件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动作:倒身下拜,拜了四拜。态度:似喜似悲。对方伴侣:一僧一道。结果:三人咏歌而去,贾政追赶不上。最后: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旷野……我感到高鹗这段文字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是苦心孤诣地创作出来的。他的这段文字创作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以这样一段文字结束贾宝玉的一生,纵使未必完全符合曹雪芹原意,但对整个宝玉形象来说,是圆满了。
二是宝玉的消失,有朦胧感,很美,很罗曼蒂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高鹗的艺术才思。宝玉不能走失了就完了,也不能实写第一回的一僧一道。这样写得虚一些,缥缈一些,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响应了前文,又不落实,不死板,给读者以充分的感受和想象余地,尽最大努力,达到一个理想的艺术境界。高鹗做到了这点。
三是让贾政在遥远的江南遇到他,使他入考场时,同母亲告了别;在此,又与父亲告了别,有浓厚的人情味,也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和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肉天性。这是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感的。而宝玉从顺天府考场走失,为什么一下子就到了毗陵呢?为什么知道贾政的船泊在这里呢?这又是十分富有神秘感的写法,把写实和浪漫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了。在曹雪芹在开始也是这样写的。因而在写作手法上首尾也十分一致。
这样《红楼梦》以苏州开始,以常州结束,都和江南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十分有趣的。至于贾政和家人谈和尚、道士云云,那只是照应曹雪芹的前文,重复读者都已经知道的情节,没有什么意思,文字也不精彩。
再有写宝钗、袭人的结局,也只不过是用贾政的家信作个引线,按照前八十回的种种暗示,以封建观点,宿命论表现了王夫人、薛姨妈等人自我安慰的话,宝钗怀有胎儿,等等,特别写了袭人嫁与蒋玉菡,也只是证实“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预言,文字上平平,没有什么值得称赞处。结束语发了议论:“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诿得的。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从对袭人最后的总叙述,作了这样的评价。但使人感到,这似乎是人物介绍和评论,已经不是文学创作了。
高鹗在最后结束全书时,又把贾雨村拉来,让他与甄士隐再见面,又将空空道人和曹雪芹连在一起。这样穿针引线,归结全书。总的来说,这样的全书结的尾是差强人意的。全书以虚开头、以神话开头,以虚结合、以神秘结尾,这是符合《红楼梦》的体例的。《红楼梦》的故事,是写实的,但是它写实的故事既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样就不能太写实,因而在开头巧妙地蒙上一层神话的面纱,而且在几回后又加上“太虚幻境”的重头描写,使神话、浪漫色彩很重很浓,又很美丽。因而这样的书,如果在结尾时,以实事结束,那肯定不行。必须有相称的呼应开头的文字来结束全文。这点高鹗做到了。
呼应开头的这段文字,还不能太短,在分量上也要与前面的比例相当,才能压得住全书。这样就必须再有人物,有情节,而且要与开头部分在比重上相当,这点高鹗也做到了。他从贾雨村犯罪被赦,褫籍为民写起:“叫家眷先行,自己带了一个小厮,一车行李,来到急流迷津渡口。”这里虽然随手暗用了“急流勇退”的成语,但使读者一看就想起第二回“……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浏览天下胜迹”的文字,这种机械的重复似乎是高鹗文字中最大的缺点。
不过照应高鹗自己写的第一〇三回“昧真禅雨村空遇旧”的文字,这里写贾雨村又遇到甄士隐,甄士隐说:“前者大丈人高官显爵,贫道怎敢相认!原因故交,敢赠片言,不意老丈人相弃之深。然而富贵穷通,亦非偶然,今日复得重逢,也是一桩奇事。这里离草庵不远,暂请膝谈,未知可否?”这些对话,是高鹗自己创作的,写的还不俗。在甄士隐、贾雨村二人性格的刻画上也较为生动、真切。
下面以道教观点介绍“宝玉尘缘”,以及“太虚福地”,等等。是把开头数回《红楼梦》神话在事后作一回顾总结,实际自然也都是读者所知道的了。不过所暗示的“兰桂齐芳”等语言,就是说贾兰和宝玉的遗腹子将来还要飞黄腾达,这似乎是将悲剧的结尾加上点大团圆的解心丸,使好心的读者不致过于悲伤,把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渺不可期的未来,所谓“不修今生修来世”,这也是中国从古以来苦难者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似乎仍然未能改变。因为客观常常迫使他主观上不得不这样想,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得到一点极易获得的安慰。看《红楼梦》的人,在感伤宝玉、黛玉金陵十二钗的薄命之余,一想宝玉还有个遗腹子,还有点“骨血”,将来还可以“兰桂齐芳”便像阿Q似的,感到最大的满足了。希望今后看《红楼梦》的人,不要再是这样的人!
甄士隐了结“俗缘”香菱难产而死,被士隐自去度脱,送到太虚幻境,交割情缘;又遇一僧一道,再到青梗峰,一直归结到《石头记》、雪芹先生。结尾四句诗:“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正呼应了全书开头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可算得上旗鼓相当,结束了《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了。高鹗最后这段续得十分简洁干净,这是十分值得赞许的。他的蚊子功夫,也是值得很好玩味、学习的。
选自《红楼梦导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标题为编者加。
作者:邓云乡(1924.8-1999.2),教授,学名邓云骧,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邓云乡著有:《燕京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等。《邓云乡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套含《鲁迅与北京风土》《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宣南秉烛谈》《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水流云在丛稿》《云乡琐记》《云乡漫录》《清代八股文》《云乡话书》《云乡话食》《北京四合院
草木虫鱼》《诗词自话》共16本。

唯知最后境,更惜当下缘。
所谓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哪怕知道生命本相是虚无荒诞,
也能深情地活着。
懂哲学的人,应该是对生活既不充满渴望却又时刻努力向前的人。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