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赏析 潘月芳

(2016-12-10 19:15:10)
标签:

《红楼梦》专题学习

《宝玉挨打》

片段赏析

潘月芳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赏析 <wbr>潘月芳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赏析

潘月芳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高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的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王国维曾说:《红楼梦》是世间一大著作,宇宙一大著作。《红楼梦》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大富大贵,大悲大痛,大彻大悟。《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塑造了许多极其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3334回,是一出重头戏。33回原题是:“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严父教子”,这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这一节在情节结构的布局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思想感情的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在《红楼梦》第33回之前,贾宝玉已发展成为一个叛逆的形象。这一形象,用书中的两首《西江月》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西江月》(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个形象就是当时的新新人类。我们今天看起来,就是当时的叛逆者形象。

    打开《红楼梦》,贾宝玉永远是在一群女孩的簇拥之下向我们走来。他永远是女儿国里的白马王子。他在女性当中。寻找到一种清纯。他认为: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男儿就觉得肮脏,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宝玉具有这种女性崇拜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污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对男性彻底失去了希望,所以在女儿国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寻找美和诗意。

    涓涓细流蓄波澜,平静的生活当中,总会涌起波澜。作为荣国府这样一个大家族也是一样,那么《红楼梦》中,大的波澜有哪些呢?上半部就是《宝玉挨打》,下半部是抄检大观园。

    宝玉挨打这个情节共分为三部分:一是贾政发怒;二是宝玉被打;三是钗黛探伤。

    第一部分贾政发怒。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宝玉挨打的原因有:一是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葳葳蕤蕤,全无“慷慨挥洒谈吐”的风度;二是与琪官蒋玉菡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无端招来政治纠纷;三是贾环告发他逼死了金钏儿。这一部分在全文当中,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交待了宝玉被打的具体原因。第二个作用,渲染了场面的紧张气氛。贾政和宝玉父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在《红楼梦》里反复描写过。宝玉话说得好,贾政要训他,话说得不好,更要训他,诗作的好,要训他,诗作的不好,更要训他。就是实在不讨厌他时,也要骂一声作孽的畜生。父子之间就是这样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三个作用:揭示了贾府内部的复杂矛盾。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一个个都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旦激化,就会成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的斗争。

    第二部分宝玉被打。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贾政下狠心要打死宝玉。二是王夫人苦苦哀劝。三是贾母出场,平息了风波。在这一部分当中,贾政、王夫人、贾母,每个人都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贾政说的是:“明日酿得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表明,贾政预感到像宝玉这样的儿子将来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家族的性命。王夫人所说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今日如果有意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宝玉这个儿子就代表了王夫人作为正统夫人所有的一切。在当时那个母以子为贵的时代,失去了儿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因此。王夫人无论无何也要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贾母说的一句最关键的话是:“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贾母为什么如此的爱宝玉呢?不仅因为宝玉聪明、清秀,还有其他两个原因,原因一是:贾母向其他人说过,我养了这么多儿子孙子,只有这个宝玉儿最象他爷爷。你看,一个老年人在她晚年的时候,看到她的孙子就象看到她朝夕相处的丈夫,她怎么不爱自己的孙子呢!原因二是:贾府每况愈下,这对于见过贾府上个世纪辉煌场面的老祖母来说,她很希望这个家族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宝玉生来就带着一块象征吉祥的玉。她觉得这个孙儿不管怎么样,都能给这个家族带来希望。基于以上原因,使得老祖母对宝玉相当喜爱。但也正是由于贾母的溺爱,使姐姐妹妹成群的大观园成为宝玉的生活特区。这样就导致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第三部分:钗黛探伤。

    这一部分是《红楼梦》写得十分精彩的一个场面。从描写探伤这个场面,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卓越的艺术才华,就是即使用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都可以把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内心世界、彼此间的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两组人物进行比较。

    第一组比较:袭人与宝钗的比较。

    《红楼梦》中袭人和宝钗的地位虽然十分悬殊,但她们的性格却最为接近。有句话说得好,叫做袭为钗副。他们的相同点是:第一,都对宝玉被打表示同情:袭人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地步。”宝钗也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第二个相同的地方,他们都认为贾政打得有理,启发宝玉要想不再挨打,就要改过自新。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修养、地位、出身不同,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不同:他们说话各有巧妙:袭人说“早听我一句话,也不会到这个地步”,因为袭人已经是宝玉屋里的人了。且旁边没别人,只有袭人宝玉两个人在那。宝钗能不能这么说呢?不能,他虽然也对宝玉非常关心,但态度很矜持。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这个“人” 既可以指别人,也可以指宝钗自己,这样说可以避免让袭人感到自己和宝玉太亲近。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两人的心机不一样。袭人很单纯,不小心说出是宝钗的哥哥告密,才间接导致宝玉挨打,宝钗是什么态度呢,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袭人,你虽然把我哥哥揭发出来了,我也不介意。这让袭人听了,能不感激这个宽容大度的宝姐姐吗?这是第二个不同。

    第二组比较:钗黛探伤场面的比较。

    在整个事件中,无论是贾母、王夫人,还是薛宝钗、袭人,对宝玉被打都是既有同情又有埋怨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理解宝玉的。曹雪芹会不会让宝玉一个人面对这个封建家长制的沉重打击呢?当然不会,因此,他让黛玉继宝钗之后,千呼万唤的出场了。宝玉和黛玉这对年轻的恋人,刚刚经过了一场感情的暴风雨,见面时自然会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压倒宝钗来探伤的场面。

    黛玉和宝钗探伤的场面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不同:出场的氛围不同。我们知道,刚才宝钗是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气氛中出场的。而黛玉却是在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氛中出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出场时,宝玉梦见了金钏,梦见了琪官,梦见了有人推他,是梦中的金钏在推他呢,还是现实中黛玉在推他呢?梦见了有人哭泣,是梦中的金钏在哭泣呢,还是现实中的黛玉在哭泣呢?就是在这种静静的,别无他人的氛围当中,泪光闪闪,楚楚动人的黛玉出现了。

    第二个不同:两人为宝玉提供的安慰不同。我们知道,宝钗进来时托着一丸药,这丸药当然能为宝玉治疗肉体上的伤痛,但却不能治疗宝玉心灵上的伤痛。而黛玉则不同,她虽然在物质上依赖贾府,没有名贵的药物为他治疗肉体的伤痛,但她却能向宝玉献上自己一颗真诚的心。那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爱情,这才是宝玉认为最可贵的,因为,只有黛玉理解他的叛逆性格。小说描写黛玉出场时,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这说明眼泪已经流了很多很多。这里用当代时髦的话讲,就是爱情不需要任何语言,眼睛便可以告诉你一切。当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一般的黛玉站在宝玉面前时,一切都很清楚了。因此说,宝钗和黛玉提供的安慰是不同的。

    第三个不同,是与宝玉的亲疏关系不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两个人在路上见了面,握握手,说你好我好,这种关系是不是很亲密呢?显然不是。如果紧紧拥抱或是打一拳、踢一脚,反倒说明关系很亲密。古代也有自己的方式。宝钗来探伤时,宝玉说,宝姐姐,你来了,请坐,袭人倒茶。但是黛玉来了,宝玉却说,“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温未散,走了两趟又要受了暑”。听了宝玉这样的话后,黛玉越发的无声之泣,气噎喉堵。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个不同,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宝钗是站在封建正统思想维护者的立场上劝告宝玉的。而黛玉是站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的立场上来理解宝玉的。黛玉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就是“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真的劝他改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它是,黛玉劝宝玉你要改,如果宝玉改了的话,那就意味着,宝玉就不会再和黛玉一起共读西厢,也就意味着,宝玉不再追求和黛玉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也就意味着,黛玉会永远失去这个知心人,你说林黛玉会是劝他改吗?说它不是,黛玉劝宝玉不能改,“宝哥哥,你要顶住,咱俩要好到底,团结起来和他们斗争”。这个符合黛玉的心理世界吗?因此说,这句话是模糊语言,表明黛玉的心都碎了,心情十分复杂。

    总结:文章主要是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了人物性格。这一章节,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读来却如此动人心魄;作者对他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好像都没有丝毫道德上的褒扬贬抑,他只是娓娓地作着真实地叙写,然而,也正是这种真实的叙写,写出了真实社会中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无一个雷同,让读者掩卷沉思。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生活极其深切的体察,没有真正深味过人生,没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是绝对无法写出这样的精品力作来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与《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史)

2、百家讲坛:曹雪芹其人其书(周汝昌)

3、百家讲坛:漫话宝、钗、黛(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

4、《品味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年)

                         摘自:中国科技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9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读红楼——宝玉挨打的前前后后 作者:苏慕白 江山文学网

 


专题阅读:《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赏析 <wbr>潘月芳

《红楼梦》欣赏琐拾(一)

《红楼梦》欣赏琐拾(二)

《红楼梦》欣赏琐拾(三)

《红楼梦》欣赏琐拾(四)


 


唯知最后境,更惜当下缘。


所谓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哪怕知道生命本相是虚无荒诞,

也能深情地活着。

懂哲学的人,应该是对生活既不充满渴望却又时刻努力向前的人。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