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二)
——一种中西对比解读体系的探索性建构
冯 越
C感:中国传统下的“感物论”和西方心理学说的对比分析。
在中国传统的诗词品鉴中,“感物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感物论”认为“凡情由景生,感物而致”。比如在林冠夫所著的《红楼诗话》一书中,品鉴《葬花词》一文时就主要运用了这种方法。林先生在书中写到:
“……诗的第一部分,即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到‘忍踏落花来复去’,由春天落花满地,引起人的悲怀,‘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这才有‘手把花锄出绣闺’的葬花之举。自‘柳丝榆荚自芳菲’到‘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为第二部分。诗中说,到了明年春天,花开如旧,而人事却已非。这一大段所说的都是葬罢落花,所引起的哀愁。‘一年三百六十日’到‘知是花魂与鸟魂’,为又一大段,‘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倍增伤感,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是说花受风霜的摧残,也是人在险恶环境中的感受。……(10)”
其后还有数段,大意也是如此。我之所以百费周折的将之摘录于此,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表明这种通用方法的可行性;其二,是为了指出这种通用方法所忽略的一个背景问题和未能深入剖析的不足。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感物论所忽略的一个背景问题。其实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二十七回中,另一次是在二十三回中。在《葬花词》中的葬花之举是第二次。关于第一次葬花,原文是这样记述的: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头上的桃花戳落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上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在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得正好,你把这些花瓣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吧。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儿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儿埋了罢,别提那些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11)”
如果仅因感物而论,同样是春残花落的景致,为何第一次没有产生第二次的感觉呢?也许你会说第二次之前有特殊的经历,那么在第一次前的特殊经历会少么,偏为何要等到第二次才有感而发呢?这些是感物论所未能阐明的问题。
其次我要说明的是感物论并不能对《葬花词》进行深入内在的剖析。这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a.林黛玉在《葬花词》中所感的是什么,只是浅显的春残花落么?
b.我们退一步说,即使林黛玉所感的只是春残花落,那么这春残花落的情绪又是通过什么来转化为林黛玉独特的生命体验或与之相关联的呢?
c.春残花落的感受认知,在林黛玉的《葬花词》中为什么是与生和死相关系的呢?
……
凡此种种,单一的感物论虽能阐释《葬花词》的表面意象,但对于揭示《葬花词》的内核是远远不够的。
在西方心理学说的体系中则认为: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决定了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也就是说一种心理状态对应一种行为反应。林黛玉两次葬花虽然面临相同的春残花落,但是由于葬花之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以行为反应也不一致。在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时林黛玉的心理状态颇为良好。但是当她葬完花后:“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12)”在此时她才获得了第二次葬花时的相同心理状态——郁闷。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林黛玉对自己所听闻的戏文进行了思考,忽有感触,后她又结合自己葬花时的所见之象又引出一些文字,独有感触。我们再看她此时的行为和举动: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榭两无情’之句,再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13)”这时在同一的心理状态下,回忆相同情景,林黛玉两次葬花的行为才有了一致之处。
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林黛玉的这种心理状态呢?
我还是从《葬花词》原文着手,从《葬花词》中划出问答句后,所留下的大体为感思部分,我摘取其中主要部分如下: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文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意象——“飘落”意象。为何林黛玉在描写落花时会大量使用这个“飘落”意象呢?这与林黛玉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林黛玉自小弃父进京可以说是先失去了根本;而在贾府中林黛玉虽受疼爱却因个人性格而与众人不合,可以说是无依。总体来看,“无根无依”的林黛玉自身便是一个“飘落”之人,而她自己也常常这样认为(作者在文中多有表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漂泊无依的状态是林黛玉选用“飘落”意象的原因,也是其经常郁郁寡欢的心理状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林黛玉所感的究竟是什么,这些又是如何与生死体验相关联的。
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们指出,在人的意识之中存在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爱的欲望激发生本能的活动,而恨的欲望诱发死本能的活动。当一个人自我意识之中的两种本能的活动不能平衡时,这个人要么在生本能的作用下表现出过度的激情,要么在死本能的作用下获取一种普遍的死亡体验和死亡意识。由此可见,林黛玉在《葬花词》中所反映出的种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和认识,根本在于其意识中生本能的活动过弱而死本能的活动占据了优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其一,与林黛玉的生理因素有关。林黛玉自小多病,久治不愈,时刻面临死亡威胁。从客观上讲,任何重病之人都要比健康人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深刻,林黛玉也是如此。长期的疾病,使她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和体验,而对生存的认知走向偏狭,其必然结果便是生死本能的失衡,死本能的活动占据意识活动的主体地位。
其二,与林黛玉的心理处境有关。林黛玉的心理处在一种漂泊的无根性状态之中,这在前文中已加分析。按照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观点来考察,任何一种心灵上的漂泊和无根状态,为死本能的复苏和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容易让人人产生一种焦虑、忧郁的情绪,使人生成一种悲观感受。这也无怪乎林黛玉会在这种无根和不确定的心理处境产生一种对生活茫然、多疑、多虑的情绪反应。
其三,从林黛玉以外的世界来看,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有必然关系。当代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论述到爱与死之间的必然关系,他指出“爱不仅蕴含大量的死亡感,而且最终将被它取代。”也就是说,爱是必然和死亡及焦虑等情绪体验相关系得。这与前面所说的生死与爱恨之间的关系似乎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但是实际上它们是一致的。在爱之中,人不仅被引向了生的欲望,而且浅在的人也被驱向了死的欲望。当过度的爱不能够被满足的时候,恨欲就会反映得很明显,使爱改变或者背离最初的方向,使人的意识走向另外的方向。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林黛玉对贾宝玉所付出的爱是专一而强烈的,但是贾宝玉所回报的爱却微弱且被分享。林黛玉强烈的爱欲由此无法被满足,在书中她也多次对此而表现出怨恨。除此外,在贾府中,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使得她极为不适应,加上天然的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欠缺,在贾府中她也不太被欢迎,而自己本身也对这个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心怀怨恼。综合这些因素,林黛玉的个人意识被引向意识的消极活动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葬花词》中,林黛玉所感的决非春残花落的简单事情,也不会是单纯的感事伤己,而是其心理上生与死、爱与不爱(恨)的复杂斗争。
D总结:最后的结果。
通过A、B、C论证和分析,现在我们可以对《葬花词》的内在做出一个系统的归纳:
《葬花词》不是单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写,也不是抗争,更不是诗谶。《葬花词》表达的是林黛玉在自我意识的生与死、爱与不爱(恨)的复杂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自生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及其渴求而又无法获取的矛盾心理。整首诗文,更为恰当的说是林黛玉个人生命理念和她的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四、对三个问题的回答
在解读《葬花词》原文之前,我曾经提出过三个思考问题作为铺陈:
第一,《葬花词》的产生是必然还是偶然的,为什么必然又或者为什么偶然呢?
第二,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葬花词》的产生,是不是单纯的从黛玉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做出解释?
第三,为什么到最后,《红楼梦》的故事可以扣和到《葬花词》中去,是巧合的文字象征,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主导?
现在,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对此一一做出回答:
首先,我说《葬花词》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林黛玉心理状态的发展及其与宝玉之间的波折进程,只要拥有合理的触发条件,便必然会引起林黛玉自我意识的复杂斗争,促使其对自身深入思考。当然这种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且我这里所说的必然并不是指必然会有葬花的行为和《葬花词》的产生,而是随故事发展必然会有类似行为和文字的产生。
其次,我说《葬花词》的产生并不能简单的说成是林黛玉的性格使然。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剖析甚多,此处不一一详述。但是需要指明的一点就是,性格也是因素之一,不能因为这首词的产生与林黛玉性格之间无必然关系,而否认了她的性格在催生这首词时所起的作用。她的性格在整个过程中或许不是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却是加速反应的催化物,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最后,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为什么到最后,《红楼梦》的故事可以扣和到《葬花词》中去呢?这并不是巧合的文字象征,而是因为《葬花词》中所蕴含的一些认识和理念是全书成文的精神主导之一。作者是在这首词的某些主旨下进行全书的写作的,也只有这样书中的人物故事才会从这首词里找到对应,若只是简单的文字意象,纵使诗谶一说能够成立它也是经不住推敲的。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整个贾府、宝玉、十二钗等等的发展,无不是遵循着作者在《葬花词》中所确立的生命观念发展的——没有意义的存在、生命的短而易逝……。
对于最后一点,我再次结合几何图示予以分析。
在对《葬花词》的原文解构时,我做出了如下几何图示:
问
感 答
现在我们予以补充:
1.根据前有论述给“问(A)、感(B)、答(C)”一个核心——“自我意识(D)
2.给出D到达A、B、C的三条辐射轴:
E:生本能与死本能、爱与不爱的矛盾冲突——感
F:生存的焦虑、对生命的无限渴求和求而不得的矛盾——问
G:对生命本身的认识:短而易逝、无意义——答
3.以d为圆心,以E、F、G为等长半径,做一个圆。
这是一个丰富和补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红楼梦》的一个简单成书过程。换言之,就是说曹雪芹是先确立了一个创作的根点,然后由这个根点向四周进行辐射,最终完成创作,而所有的创作内容又能归结到一起。《葬花词》中所确立的根点即人的意识是和作者在开书第一回就标明了的,而由此辐射出的三条轴线无疑也是考据正确的:这些认识不仅从作者本身可以考证,而且作者在第一回中亦自述道“耕于篇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本旨”,这句话和 E、F、G的内蕴是一致的,都是“迷误”、“虚无”、“空幻”等。
从最终的几何图示上看,凡在《红楼梦》这个大圆内的,都可以回归到《葬花词》中去,这显然才是诗谶一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最简单的认识便是:凡是后楼梦中人物,都会有林黛玉一样的问答思,只不过深浅层次不同而已,但其根源是一致的,是出于自身的一种不可解释的虚无和危机感,这也正是《葬花词》所阐明的东西。林黛玉是一个宠儿,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担任了阐述全书主旨的重要角色,有时候我们不用看别的,单《葬花词》一文便足以奠定林黛玉在书中的地位了,而没能全面深入的解析《葬花词》又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
(由于图形无法粘贴,各位可以按照示意,自行构图,见谅。)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深入理解和挖掘的东西还很多。而当代红学界的一些解说却是难以让人满意。或抠一字词,生硬的要将之与某一不相关的历史联系,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道家看见淫、政治家看见阴谋之类曲解误读不尽其数。前,与朋友言及《红楼》,称中国学术死板牵强,探讨一番,心有所感。我尝思及王阳明、俞伯平等先辈,其解红楼令今人无法企及,而今人之解,拾人牙秽者众,误人思绪者众,随声附和者众,无稽之谈者众,更为名利者众,实属不幸。近年,关于《红楼》一书的研究文丛目不暇睹,而有营养者少之又少,当与此相关甚密。
我今戮力而为,所评或欠妥,所论或不佳,然己之所思,值千金也。本文试图弥补某些不足,而其自身不足处更甚。在解读过程之中,笔者试图融合中西方学问的某些部分,以发掘《葬花词》在现代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下所能表现出的光辉,同时试图简单的用图示剖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成书过程,解释文本与作品思想之间的关系。力所不能及处,当贻笑大方,深望批评指正之。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岳仁校点;舒芜前言;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7年4月第一版,第201页
(2)(3)《红楼梦诗词品鉴》蔡江义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1月第一版,第99页
(4)同(1)正文第1页
(5)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9月第一版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二版,第180页。
(7)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人与世界的割裂》;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5月第一版,第115页
(8)同(7)第171页。
(9)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5月第二版,第2页。
(10)林冠夫:《红楼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03页。
(11)(12)(13)同(1),第168~170页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