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从《诗经》中的“祭祀诗”说开去 钟琪

(2016-07-26 20:15:08)
标签:

《诗经》专题

学生评价性习作

“祭祀诗”

钟琪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从《诗经》中的“祭祀诗”说开去 <wbr>钟琪

从《诗经》中的“祭祀诗”说开去

高一(13)班  钟琪  星级:★★★★★

 

    祭祀是一种宗教活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梦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时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复杂的人格化。”[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无所不包,上至神话传说,历经夏商周,下至春秋,是一部跨越了很多历史时代的巨著,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特别是周代各个阶级、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成为我国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不少篇章属于“祭祀诗”的范畴。[2]

    按照大多数学者对“祭祀诗”的概念描述,“祭祀诗”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以咏唱的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又叫做郊庙歌,其主要内容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所谓祭祀,“祭”与“祀”义近,故《说文》以“祭祀也”说解“祭”字。但二者又有不同,《说文·示部》:“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这是说,在不强调二者区别时,祭,祀义同而可以通用;只是在需要突出其特点时,二者有别,“无已”,不止,祭祀不止成为“祀”。[3] “祭”是会意字,是把酒肉放在桌上之意,把酒肉献给远方的神灵。在原始人观念里,天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精神的,即万物有灵。这些神灵都是祭祀的对象,因而,这里祭祀仪式中享用酒肉的神灵,不仅包含部族部落的祖先的灵魂,还包括天地、山川、河岳等等,都可以作为祭祀之物。于是,《诗经》中的“祭祀诗”就有了更多的内容。

    《诗经》的“祭祀诗”主要集中在《颂》中。这些诗歌,有的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如《清庙》的祭文王、《思文》的祭周部族始祖后稷;有的是追述先王的创业史,如《武》《桓》《赉》等;有的是祭祀神灵,如祭田祖、庆丰收的《臣工》《噫嘻》《丰年》《良耜》等,祭祖先、田祖、农神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此外,《维天之命》《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维清》《执竞》《有瞽》《潜》《雝》《载见》《丝衣》《般》等都属诗于“祭祀诗”的范畴。[4]

    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谈谈《诗经》中的“祭祀诗”,并由此发现的东西方祭祀文化的不同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方式在变但思想传承不变的特点。

    首先,谈谈《诗经》中的“祭祀诗”。试从人物形象、场面描写两个方面剖析之。

    1.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但“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礼记·中庸》引《周颂·维天之命》中诗句云:“《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维天之命》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它充分体现了周人敬天尊祖、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将文王、圣人之道与上天等而视之,将天命与“文德”合为一体,表现出的思想是文王得天下,乃天意和天命,世人必须顺应,但整首诗都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2.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主要出现在上述两类“祭祀诗”中。如《楚茨》是《诗经》中描写祭祀最为详尽完备的一首诗:“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我们不妨就只来看看该诗描写祭祀前助祭厨师准备祭品的一个场面:“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助祭厨师们手持牛羊,有的宰割,有的烹饪,有的烧肉,有的烤肝,有的摆牲,有的捧进,来回奔走而有节度,好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它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5]

    祭祀是伴随着人类宗教观念的发展成熟而出现的。宗教观念产生于人类面对强大异己的宇宙自然而寻求生存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之中,因而它起初总与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有关。当种种外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对人的生存产生无可逃避的决定性影响时,探寻其产生、发展和演变之根本动因的结果,便产生了宗教学上所谓“万物有灵论”,即认为世界万物都同人类自身一样具有灵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情感或神意的沟通,这是人类早期思维(即原始思维)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诗经》“祭祀诗”的考察中发现,东西方祭祀文化是不同的。西方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东方却给人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善妒的赫拉,智慧果敢的雅典娜,凶残、狡诈、冲动的战神阿瑞斯,怯懦的河神俄刻阿诺斯,奴性十足的神使赫尔墨斯等等,都栩栩如生。然而,《诗经》“祭祀诗”中的鬼神形象描写就缺少像希腊神话中的对人物鬼神具体生动的刻画。《周颂》中有很多写文王之德、武王之强的篇章,不过它们也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写武王也仅仅是用“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寥寥几句,并未对其性格与品德做细致生动的具体描述。这种写法,使得这些祖先、天神、山神等神灵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如同“雾里看花”一般。这也是中国上古文学作品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神与人的心灵关系的认识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别,也表明了中国古人对文学的审美情趣不同于西方和当今时代。[7]而这一差别也,使得东西方对于祭祀及宗教方式和形式的不同。国人一般信奉天地神灵,不信奉西方的耶稣,真主安拉,还有释迦摩尼等众神。

    第三,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的方式在变,但祭祀文化的思想传承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今天祭祀的方式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当今时代提倡低碳生活低碳出行,是由于环境的恶化造成的。所以,很多城市,政府提倡人们进行网上祭祀活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虽然形式变了,但重要的是我们对祖先的敬畏和缅怀仍是不变的。

    今天的人们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这点我们与古人无异。读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时代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我们今天对于祭祀也同样怀着敬畏的心理。对于逝去的祖先也得进行先后的排位,并将其庄重的放于同族的祠堂进行祭拜。(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8]

    我曾去过钟氏祠堂参加我爷爷的丧事。我与其他亲友身着白衣,头绑白布,听着当地先生念诵着编成的丧歌和丧诗(写爷爷生前事迹);各种乐器碰撞打击的声音让人心情很是压抑,伴随着周边亲人们的哭泣声,我浑浑噩噩地完成最初的仪式。后来几天里,我和其余人等长跪于堂下;父母亲告诉我,这是作为孙女孙子应尽的孝道,希望他老人家一路走好。仪式最后一天是送殡。这里,补充一点送殡的资料——队伍行进顺序:一人撒纸花(路香)引路,两人放爆竹,两人吹长号,两人打红布双旗,一人打大锣开道,数小孩举旌幛相随。后接两乘指挥路奠的礼生坐轿和抬供品的杂事人等及小衰乐队,随后是长孙抱灵牌的灵轿。接着是诵经的和尚或道士及衰乐队,再后是盖棺材笼的灵轿。孝子、孝孙、男亲友、孝妇、孝女、女亲友紧随其后。[9]记忆最深就是每过桥过圳(小水沟)时,全部孝子都得跪于路旁,请求河神准柩顺利通过。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祭祀这一大礼仪始终离不开老祖先留下的孝道的延续,孝文化的传播,正如《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中所描诉的那样,祈福祖先与先王,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庇佑。

    总之,祭祀作为《诗经》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诗经》中的阶级礼教、感情世界、人物形象的重要标识,更是成为“周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文化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研究《诗经》中的祭祀文化时,要寻找共同,比较差异,在祭祀文化中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明以及古人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说说《诗经》中的祭祀

         http://www.sjwhw.net/2010-12/20101213173957.Html

    [3] [4]《说文·示部》

    [5]《祭祀诗丰富多样性宗教政治文学抽象概念》

         http://www.chinadmd.com/file/ccr363iourwsrvpwacpxrsi6_1.html

    [7] 《祭祀诗丰富多样性宗教政治文学抽象概念》

         http://www.chinadmd.com/file/ccr363iourwsrvpwacpxrsi6_1.html

    [8]百度百科

    [9]祭祀习俗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