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瓜”知多少
——探索千年的“木瓜”意象
高一(13)班 傅佳玫 星级:★★★★★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诗意本来是明白的,乃得薄施而厚予回报之意。可是,《诗序》却将其联系到春秋时代史事为说,这就引起后世释解的长期纷争。经过千年流传,“木瓜”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一直到现在才总结出了几个大多数学者支持的意象,主要是“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石;友人馈赠,礼轻情重”这三种意象。现代学者的解释则多倾向于“男女赠答”之释,当代学者则多将其定为《诗经》中典型的爱情诗。然而古往今来依旧有许多学者对主旨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将从大多数学者支持的这三个意象娓娓道来。
一、臣子思报,忠于君主
“木瓜”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左传》赋诗断章、汉儒对《木瓜》诗的说解有密切关系。
《木瓜》最早被引用于《左传》。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韩宣子出使鲁国,自鲁至齐,再“自齐聘于卫,卫侯享之。北宫文子赋《淇澳》,宣子赋《木瓜》”。杜预注:“《木瓜》亦卫风,意取于欲厚报以为好。” 而《卫风·淇澳》原本是赞美武公的诗,此处北宫文子用来比喻宣子有武公之德。宣子亦根据情境的需要赋《木瓜》一诗,表示晋卫两国相报以为好。
汉代的毛亨、郑玄等人将《木瓜》诗的主旨解读为“美齐桓公”。《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里所提及者,就是春秋前期齐桓公称霸时援助卫国的为史所艳称的事例。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为狄人攻败,卫国贵族和民众东渡黄河逃至曹地暂住,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馈)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馈)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使得卫国得以复立,后来齐桓公又封卫于楚丘,使卫国民众完全摆脱了狄人威胁,达到了“卫国忘亡”的效果。
唐代大儒孔颖达发挥《诗序》之意说:“《木瓜》言欲厚报之,则时实不能报也,心所欲耳。经三章皆欲报之辞。”古代研诗者沿用《诗序》此说解释《木瓜》之诗,是为主流,使《木瓜》成为赞美齐桓公之诗。“美齐桓公说”既然与齐桓公出兵救卫相关,亦有两国相报以为好之义,并特别指出卫要厚报齐,因齐强卫弱,实际上此说已含有以下报上之意。故随着“美齐桓公说”的出现,“木瓜”已蕴含“臣子思报,忠于君主”之意象 ,成为它的象征。“臣下报上说”经过《诗序》等儒家经典的宣扬,加之中国封建文人历来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恪守“三纲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把忠君报国、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和人生最高目标,暗合了文人的这种思想,使得文人更乐意予以认可接受。于是,“木瓜”意象之“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的意蕴,便在文人的思想深处扎根。
二、友人馈赠,礼轻情重
另一种意象是“友人馈赠,礼轻情重”。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云:“且诗中皆绸缪和好之音,绝无讽背德之意。《集传》反之,‘谓男女相赠答之辞’。然以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崔述在《读风偶识》中也认为:“木瓜之施轻,琼琚之报重,犹以为不足报,而但以为‘永好’,其为寻常赠答之诗无疑。”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更明确地指出:“此诗本朋友寻常馈遗之词,而《序》言‘美齐桓公也’,词类绝不相类,岂有感人再造之恩,乃仅以果实为喻乎?故《集传》反之,以为‘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又不知其何所谓?篇中并无男女情,安知其如《静女》类?”由此可见,三位学者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木瓜》是一首表达朋友之间的馈赠往来之情的诗歌,而“木瓜”则是友人馈赠,礼轻情重的象征之物。
周代是十分注重礼制的时代。在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礼数无处不在,名目繁多。《礼记·表记》上说:“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郑玄作注说“礼谓挚也”,挚就是相见时所持的礼物。现存的礼书都记载了王公贵族相见时的馈赠之礼,以礼物相见,并伴有一定的仪式,没有礼物是不适宜相见的。以及《毛诗正义》记载孔子日:“吾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孔子说他从《木瓜》诗中看到的是人们行“苞苴之礼”。何谓“苞苴之礼”呢?郑笺有解释:“苞苴”本意为包裹,指馈赠鱼肉瓜果等物品时要加以包裹,后来成为送礼结好代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解《诗》时,认可了《木瓜》描写人们互赠礼物这一行为,表现出对礼制的重视。而且《木瓜》被创作的年代正好是周代,极有可能受周礼的影响,因此清代学者认为《木瓜》是一首“表达朋友之间的馈赠往来之情”的诗歌,而“木瓜”自然也就具有了象征朋友之间相关馈赠、礼轻情重的意象。
三、爱人定情,坚于金石
还有一种意象是我较为赞同的,是“爱人定情,坚于金石”这种意象。而提出这种意象的学者是宋代学者朱熹,按照朱熹的说法是“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他认为《木瓜》是一首男女相赠信物的爱情诗歌,而且朱熹在《诗集传》里也有提出此诗“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静女》见于《邶风》,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爱情诗,朱熹说它“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可见,朱熹把这两篇都看成是男女相赠答以结好之诗。这种意象的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实,朱熹对于《木瓜》诗旨初并不以为是男女相赠答之辞,而只是以为寻常报施的情意表达,但朱熹却在编撰《诗集传》时改变了这个看法并另置新说。从《吕氏家塾读诗记》引朱熹的说法是:“投我以木瓜,而报之以琼琚,报之厚矣,而犹曰‘非敢以为报’,姑欲长以为好而不忘尔。盖报人之施而曰如是报之足矣,则报者之情倦而施者之德忘,惟其歉然常若无物可以报之,则报者之情施者之德两无穷也。”所以“爱人定情,坚于金石”的意象是朱熹通过多次斟酌才得出来的结论。
有的学者采用史实来论证《木瓜》意象,而有的学者从诗歌中的某个字研究意象。闻一多先生从解释《木瓜》诗中的“好”字之义出发,申论和断定此诗非如郑笺所谓“结己国之恩”,他说:“好字从女从子,其本义,动词当为男女相爱,名词当为匹耦,形容词美好,乃其义之引申耳。好本训匹耦,引申为美好,犹丽本训耦俪引申为美丽也。”《木瓜》“‘永以为好也者’,以为偶也。”根据这个解释,可以说“永以为好”之句,意要求偶。
我认为,《木瓜》创作的时间是周代,而周代的社会风俗与后来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风俗大相径庭。因为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的丰富而多彩。而且《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郑风》《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木瓜》是《卫风》中的其中一首,也极有可能描述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甚至《木瓜》是一首爱情诗的依据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社会风俗,上古时代的男人养家以狩猎为主,女人则采根茎果实的植物类为辅,因此,花果(开花、结果)就演变成女性的象征。所以男女交往时,女子往往就用赠送果实、花草作为定情物。
“古俗:在某种特定的男女青年集会的场所,女子把成熟的果子,向她所属意的男子抛去,这就表示求爱;男方如果同意,便报以某种礼物,表示‘永以为好’,双方即可结为夫妇。如《卫风·木瓜》,女子把木瓜、木桃、木李投给男子,男子回报女子以琼琚、琼瑶、琼玖,遂订终身之盟”。而《木瓜》中古代的未婚女子,将木瓜、桃子、李子这些瓜果,投掷给喜欢的男子以引起他的注意,被投瓜果的男子,如果也中意她,便解下腰间的佩玉来回赠她以定情。后来因为这个典故,文人们便在诗作中用“投瓜”、“木瓜”表示女子的爱情。因此,我更愿意相信《木瓜》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一女子遇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向其投掷木瓜、木桃、木李等物示爱,而男子则遵照当时的礼仪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等,以示对爱情的坚定不移。于是,“木瓜”就有了表达爱意的意象内涵,同美玉一样,成为爱之信物。如汉秦嘉《留郡赠妇》诗有:“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晋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敢忘桃李陋,侧想瑶与琼。”都已将《木瓜》诗视为男女赠答了。南朝宋何承天《木瓜赋》:“愿佳人之予投,想同归以托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瑶而匪报。”这难道不足以说明着《木瓜》是一首男女相赠信物定情的爱情诗歌吗?
不仅古时候的男女之间这般表达自己的心意,就是在当代,男女朋友之间的交往也秉承着上古遗传下来风俗。通常在交往过程中,都会互赠一些礼物代表自己的心意。到了西方情人节,男方必买玫瑰花送给女子讨她们欢心,而玫瑰花象征着爱情的浓烈,女方也会在情人节这一天为自己的男朋友准备好礼物,可能是领带也有可能是手表,现代男女之间礼物的互赠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定情表现呢?
况且不论是古代的木瓜、琼琚还是现代的玫瑰,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风俗在我国源源流长已留传几千年的历史了。即便是现在,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依旧可以看到周代遗俗的影子。而爱情是人类千百年来歌颂的最纯洁,最高尚的最令人崇尚的一种感情,也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繁衍生息的基础。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木瓜》是一首有关古时候男女之间相互赠礼定情的爱情诗歌。
综上所论,“木瓜”的三种意象,均源自人们对《诗经·卫风·木瓜》主旨的不同解读,对历代文人影响较大。实际上,不管解释为恩情、爱情还是友情,“木瓜”意象所传达的都是一种积极的值得珍惜的人类情感。通过对木瓜意象内涵的归纳及其古典文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围绕《木瓜》一诗所产生的“木瓜”意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对精神领域契合的追求。
参考资料:
1.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
2.孔颖达:《毛诗正义》卷3,《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魏源:《诗古微·邶卫义例篇》下,《清经解续编》卷1294,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4.http://www.niubb.net/article/824580-1/1/
5.http://www.docin.com/p-1334656449.html“木瓜”意象
6.http://www.aisixiang.com/data/84191.html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木瓜》篇的评析看《诗经》编纂问题。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