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轻如鸿毛,情重如泰山
——浅谈《诗经》中的礼物
高一(13)班 黄乐瑶
星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书”。学者伍立杨说:“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也曾说过:“《诗经》自身是一个蕴藏很深厚的东西,你这个矿井打得越深,它蕴藏丰富性就展示出来,所以它总是让我着迷。”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也深深着迷于《诗经》,于是,我便开凿了一口关于《诗经》中“礼物”的矿井,看看它究竟蕴藏着怎样丰富矿藏。
那么,礼物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用?
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礼物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通常是人和人之间互相赠送的物件,其目的是为了取悦对方,或表达善意、敬意。韩国政治家金大中就说过:“礼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接下来,且看看《诗经》中“礼物”蕴藏着的丰富矿藏。
一、赠“玉”篇
1.《卫风·木瓜》——这是一篇送礼的经典之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灵魂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2.《王风·丘中有麻》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从民俗学角度解释“贻我佩玖”这句时,一语点睛地说:“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此诗正是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最后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
3.《郑风·女曰鸡鸣》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象,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
4.《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
二、赠“动植物”篇
1.《卫风·木瓜》——再次举这篇送礼的经典之作。
关于此诗主旨有很多争论,经过汉人、宋人、清人乃至当今学者的考释,对此诗,文学史上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我更赞成“男女相互赠答说”和“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这两种说法。
接下来让我说明一下:《卫风·木瓜》中的木瓜并不是我们泛指的广东、福建、台湾地区的木瓜,而可能是皱皮木瓜。“皱皮木瓜”别名贴梗木瓜、铁脚梨。主产在山东临沂、安徽宣州、河南洛阳,但种植面积甚少。果实可作蜜饯、果酱和果汁等多种食品,干燥的果实做药用。而木桃、木李等与现在所说的桃子、李子等没有太大差别。
木瓜比桃子大,桃子比李子大。琼琚是玉佩较为珍贵,琼瑶是一般的美玉,琼玖较次之。
按照诗的顺序,为什么男女送的礼越来越小了呢?在我看来,礼越小并不能说明情越浅,反而是两人感情越来越深。送礼成为了一种来往的情趣,便不会在意所谓礼的大小了。
真情,永远无法用物质的大小来衡量,《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木桃、木李便是证明。
2.《邶风·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荑”(tí),一般解释为初生的茅草,有的字典解作“茅草的嫩芽”。“自牧归荑”,是说静女刚刚从牧场回来,带回来几根荑草,作为礼物送给她的恋人,这种植物同时还象征着婚媾。
“彤管”,有研究权威说是“红管的笔”,还有人引经据典,说历史上的女史官,用红管的笔为皇后记功书过,女史官用的那种笔,就叫“彤管”。可静女就是一个放牧的女孩,你让她上哪里找“红管的笔”去?而我们知道,植物的茎杆,许多也是红色的,静女既然刚从牧场归来,很可能还带了一支红杆的美丽植物,一同当作礼物送给了爱人。在《辞海》“彤管”条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的释文。
3.《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三上巳节,古代的情人节。在这样一个自由恋爱的节日里,成全了无数对男女。
这样浪漫的情人节里却不送玫瑰,而送芍药,是华夏民族的风俗。“芍药”花大,娇丽芬芳,无刺不扎伤爱人,更能表达爱意。这么比较下来何尝不是一朵芍药顶九朵玫瑰?倘若是我也更愿意收到这美而艳却无刺不扎伤爱人的芍药。
有人说,诗中送花的不应是男性而是女性。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曼妙的女子赠芍药于男子,才能使男子在看见芍药时,想起如芍药般曼妙的自己呀!从中能看出郑风女子对于爱情的大胆而炽烈的追求,同时表现出她在恋爱中情感炽烈、大胆率真且颇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芍药在《红楼梦》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花,“史湘云醉眠芍药茵”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情景。
4.《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麕”同麇,古书上指獐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身体上面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若在当代男子用布包一只死鹿送给女子,以此来追求女子,十有八九会被女子厌恶。可在古代“麕”是一种很珍贵的动物,男子却舍得将刚捕来的死麕送给女子,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感炽烈。女子面对送这么珍贵的礼物的男子,她含羞慎微。这样一份朴实的礼,就能辨出两个是如此率真的人。
5.《陈风·东门之枌》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于是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礼,不在于送的是什么,而在于送者是谁。
三、赠“布匹”篇
1.《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抱布贸丝”是指男子带来布匹想换丝。“匪来贸丝”是说实际不为换丝,而是找借口来谈婚事。这里送礼是假,求婚是真。原来,古代人为与恋人结婚也会耍耍小计谋,但可惜这样的爱情终究不长久。只因为男子没给女子送过真正的礼?也许真正的礼物,如《木瓜》中的瓜果佩玉,能让他们之间的爱情有所维持。归结于此,“抱布贸丝”就只能是两人之间的这份情感慢慢变淡。当代诗人汪国真说过:“最好的礼物不一定是最贵重的,而是别人急需却又一时无法获得的。”而在我看来,这个女子更需要的是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最珍贵的礼物。
总之,《诗经》中的这几首诗都印证了古人所言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我送的礼物不贵重,但是我对你的情意却很深厚。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愿,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
那么,人为什么要送礼?大致出于两种目的,要么有求于别人,要么希望通过送礼增进人与人间的感情。而两种目的中属增进彼此感情最为单纯,但又一想,感情十分宝贵,是种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为何要以物质作为筹码呢?《诗经》里的人们对于礼物的轻重固然有不同的见解,可礼物的轻重又能说明什么呢?人们礼尚往来的那份真情才是最为诚挚、纯洁和珍贵的。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深圳特区报
3.《诗经》持久之美: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 伍立杨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