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夏昭杨

(2016-06-14 21:02:37)
标签:

《诗经》专题

《静女》“彤管”

管状红玛瑙

夏昭杨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

——试说《静女》“彤管”

高一(13)班  夏昭杨  星级:★★★★★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作为五经之首,被儒家奉为经典,其中《邶风·静女》一诗一直被人们所熟识。然而,诗中有一句“彤管有炜,悦怿汝美”中的“彤管”,却长期被人们所争论。那么,“彤管”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现查到多种说法,常见的有赤管笔、针筒、乐器、茅草、玉石管,共五种说法。下面,我就这五种说法进行一番探究,以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赤管笔”说

    “赤管笔”指的是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毛传》《郑笺》等都认为“彤管”指的是“赤管笔”。其中《毛传》释曰:“既有静德,又有美色,又能遗我以古人之法,可以配人君也。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女史之名、职,在《周礼》中可见:“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但是《周礼》只是记载了女史的职责,却没有提及女史要“执彤管”,而且至今都没有关于周代有彤管为女史记事所执之物的相关记载,如今之所以有这种推测,是因为在汉代是有大臣受赤笔的例子的。除了《宋书·百官志》有载:“汉代尚书丞、尚书郎月赐赤笔管大笔一双。”后世也出土了一些能证明汉官与笔的关系的文物。但是仅凭汉代的文献、文物,依旧无法证明早在周代就有“赤管笔”的存在。而且,《静女》讲的是男女约会。彤管是女方送给男方的礼物。应该是作为定情信物。既然如此,送笔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似乎没有人会把笔当作定情信物的。在此就不作详细研究。

    二、“针筒”说

    郭沫若在《卷耳集》中将“彤管”译为“鲜红的针筒”。作为一种腰饰,针筒很早就已经存在。《荀子·赋篇》中有“簪以为父,管以为母”一句,其中“管”指的就是针筒。但是针筒多为妇女所戴,男子一般戴笔驱,也就是笔筒,所以“静女”应该不会送男子这种定情信物。而且,首饰、颈饰比较常见,但即使是到了先秦时代,真正的腰饰也是很少的,而且古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并不在腰间。事实上,腰饰是后来才从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然后渐渐兴起的,也就是说,东周其实并不流行这种东西,自然“彤管”也就无法与“针筒”挂钩。一些学者就持这种说法①,我是比较认可的。

    三、“乐器”说

    如果指的是乐器,那应该是笛、箫之类的管状乐器。(这里的管状乐器指的是正式的乐器而非随手摘下吹奏的叶笛)“彤”是红色的意思,红色的笛子似乎比较常见。古代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音乐。女子送男子笛子,吹吹曲,还蛮有点文艺气息,乍一看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是在周代,学在官府,不是贵族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受教育,如何学习六艺?不学六艺,如何会吹笛?那么《静女》中男子的身份就有待考证了。

    诗中有“自牧归荑”一句,意为远自郊野赠柔荑。那时女子出行是要受男子限制的。如果没有出嫁就受父亲限制,出嫁后受丈夫限制。贵族少女受限制较多,活动范围可能就在自家附近,是很难到郊外游玩的。相反,乡村的平民少女因为要帮忙做家务,限制相对较少,活动范围也相对较大。由此可以大胆猜测,《静女》中的女子,就是一个乡村的牧羊牧牛女,既然是平民,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那男子应该就是一个身份不会很高的人,如此看来,送乐器的可能也是不大。毕竟不会吹笛,送笛有何用?就算是拿来显摆,一个小老百姓,有什么可以显摆的?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四、“植物”说

    上文有猜测男子没有学习六艺,不会吹笛,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用叶子一类的植物做成的叶笛等。如此说来,静女送给男子的“彤管”虽然是一种乐器,但是可能是由一种树叶或草叶制成的。而上文猜测到女子是牧羊或牧牛女,所以我认为这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而且这种说法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既然是平民阶层,赠送定情信物就不会很贵重,不会有太多讲究。送花送草都是很常见的。例如《诗经·郑风·溱洧》中“赠之以勺药”,送的是芍药;又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送的是花椒,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由此看来,送草的可能性也是蛮大的,那么,这种草是什么草?对于这个问题,向来是有争议的。

    《辞源》有解释道:初时为草,长大后,其茎形状如管,外皮颜色呈略偏紫的红色,高可达一米以上。把它砍下来,靠根的一头削成尖头,靠梢的一头削成平头,可在尖头把它吹响。若像笛子似的在管上挖几个孔,还可吹出音调来。把红色的外皮剥去,厚厚的草管还可吃,略带酸味,故名之为“酸彤管”。

    古书中又指另一种植物。四月而红,花语为:结缘,倾慕。有其特有的节日,民间传说:若是能与心上人一同观赏彤管,便能与对方结下三世之缘。但若是心上人还未知晓自己的心意,便送他一支,就意味着表白心意,若是对方收下了彤管,便是也有意于你了。②

    而南开校父严修所写的《释<诗经·静女>中的“彤管”》中说道:“我以为不是上面提到的诸物(按:指文中所引诸解),可能是落叶灌木‘木兰树’上所生的辛夷花,辛夷花自古就有‘木笔花’的别名,色呈红紫,因此,‘彤管’(意为‘红色毛笔’)乃是‘辛夷花’(木笔花)的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从名称来源看,‘辛夷’之‘夷’,本来就是以‘荑’为比譬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③但是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就辛夷花的外观而言,它是不符合“彤管”的管状特征的。而学者梁高燕有解:“彤管”与下文的“荑”指同一物即茅草的两个不同部分。“彤管”是就外红内白的紫红色管状茅草叶的外观而言,“荑”是就外红内白的管状茅草紫色管状茅草叶包裹着的白色柔软部分而言。④我也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就本身诗意而言,其实不太可能会和下文的“荑”重复,也就是说,“彤管”和“荑”不是一种事物,因为从男子对“彤管”和“荑”的赞美角度看,就不难发现这两种不是一个事物,对于“彤管”的赞美,多偏向于“彤管”这个东西,而对于“荑”的赞美,则偏向于对送他“荑”的这个人。这一点,原诗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都可以印证。而从现代对于爱情的观念来看,“彤管”是叶笛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如果“彤管”作为一种植物制成的乐器,或许“彤管”就是静女随手摘下的叶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如同学者张燕所说:如果把“彤管”解释为“荑”(初生的茅草芽),即静女将随手采摘的一棵生命短暂、不易保存的茅草芽作为爱情信物赠给恋人,这未免有点视自己的婚姻大事为儿戏了,显然是不太合乎情理的。⑤所以,我认为,“彤管”不太可能是一种植物或植物叶子做成的叶笛。

    五、“玉佩”说

    我认为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就是把“彤管”解释为玉石管,也可以理解为玉佩。因为在《静女》诗中有“彤管有炜”一句,其中“炜”字本义为火光明亮,也有鲜明有光的意思。这一点与玉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的特征是十分相似的,而且“炜”为“火”旁,很少有拿“炜”来形容植物,这也说明“彤管”指植物的可能性很小。

    在东周,玉佩是贵族最常随身携带的饰物。《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而之所以有这种解释或理解,可能与“彤”字的本义有关。《说文解字》有云:“彤,丹饰也,从丹,从彡。彡,其画也”关于“丹”,《说文解字》有解道:“丹,巴越之赤石也。”丹就是朱砂,朱砂是一种大红色的天然矿石,而古人又时常将玉、石混在一起叫,所以才会有将“彤管”理解为玉石管的说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烈的爱玉情结。玉不仅是一种珍稀的天然矿物,还是一种品德高尚、富贵美好的象征。《诗经》共收录诗歌共305篇,其中有近30篇直接反映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普遍爱玉的风尚风俗。如收录于《诗经》中的《渭阳》等,也都是与赠玉有关,这说明当时人与人之间就有赠美玉的做法。而《郑封·女曰鸡鸣》更是夫妻间赠玉,说明将玉作为礼物赠给恋人是有可能的。

    如果“彤管”就是玉石管,那么就需要解决几个问题:1.东周时百姓能不能佩玉、赠玉。2.如果能,又是什么玉或石。

    对于东周百姓能不能佩玉、赠玉这一问题,现查古籍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只能从《诗经》中的其他篇目进行推测。

    翻阅《诗经》后不难发现,玉的作用无非四种:礼器;饰品;赠品;对于人品德,外貌等的一种形容。其中,关于赠品的赠送和接受的关系有五种:君臣间的赠送;诸侯间赠送;亲人间赠品;夫妻间赠品;恋人间赠品。玉是恋人间赠品的篇目只有两篇,一是《木瓜》,二是《丘中有麻》。显而易见的是,《丘中有麻》中男女主角都是普通的百姓,这一点可以从侧面推测出在东周百姓是可以佩玉、赠玉的,有可能只是没有贵族所配的那么贵重,或者是接近玉的美石。因为古人对于玉的界定要比现在的界定宽泛很多,有“石之美者”一律视为玉的说法。而《木瓜》也好,《丘中有麻》也好,都可以说明,在当时是有恋人间赠玉作为爱情信物的习俗的。

    如此说来,东周时百姓是可以佩玉、赠玉的。那么,静女赠给男子的又是什么玉呢?

    我认为是玛瑙。这种说法来源于一些学者的看法⑤。在众多的玉石中,我最认可是玛瑙这种说法,并且是玛瑙中的战国红玛瑙。首先,玛瑙多玉色,古人把红色的玛瑙称为赤玉,或称为“琼”。所以玛瑙也应算是玉石中的一种。这样,“彤管”的前提条件已经达到。并且再从爱情观方面来说,我觉得它比较具有象征意义。不难想象,“彤管”应该是作为静女的珍爱之物被赠送给对方的。既可以代表静女一片真挚火热(“炜”)的爱恋之心,又因是易碎之物,所以需要对方倍加珍惜、小心呵护。所以把“彤管”解释为管状红玛瑙饰物,其所蕴含的寓意是比将其解释为其他更为深刻、丰富和准确的。

    而且,就现在考古界对于西周的考古成就来看,在1935—1937年间,郭宝钧先生等发掘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随葬物品中就有玛瑙管。这说明在东周已经存在管状的红玛瑙饰物。而就地理位置上而言,战国红玛瑙产地主要是辽宁北票,而关于《静女》一诗产生的时代,褚斌杰认为“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⑤这两地同处北方,所以产自辽宁的玛瑙是很有可能通过商品交易往来而到达河南的。

    综上所述,将“彤管”解释为赤管笔、针筒、乐器、茅草都或多或少存在解释不通或证据不足的情况。只有将“彤管”解释为“管状的红玛瑙制成的一件饰品”,才能体现出静女对男子的爱恋之心,对这份情感的珍惜之情,才能展现出整首诗的含义及其韵味。

 

参考资料:

①半通斋主《旧文一篇:<诗经>“彤管”诸解讲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47224010196dh.html

②百度百科“彤管草”词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KKD8D6laHbSkvYSWub3vPU8y3R0jsU0zYJdiCrsG991Kodn2C_BaaSvVuVavKgtrwhKI0KGplhh10aBDX4e-K

③严修《释<诗经·静女>中的“彤管”》

④梁高燕《从对<邶风·静女>中的“彤管”的考证谈有关诗句的重译》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85ce251b1d8ca77f5e2c3f3adc8a3d45)&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www.docin.com/p-600176428.html&ie=utf-8&sc_us=12199185325871787622

⑤张燕《静女》“彤管”新解

http://www.niubb.net/article/840739-1/1/

⑥刘伟平《诗经》“彤管”诸解辨义http://www.docin.com/p-1274081845.html

⑧朱纪《佩玉有德与佩玉规制》

http://www.docin.com/p-792385731.html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强力推荐:遗留千年的神秘之物——试说《静女》“彤管” <wbr>夏昭杨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