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余贽

(2016-05-26 22:22:59)
标签:

莎士比亚专题

《哈姆雷特》

延宕

余贽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wbr>余贽

哈姆雷特的“延宕”

 

 

    近来,有人从现实需要出发对哈姆雷特的“延宕”进行了重新把握,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欲罢”复仇而“不能”不复仇的悲剧。他指出,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很古老的复仇故事,西方人用了400年的时间来不断地改编这个故事,而莎士比亚第一次向这个自古已然的迫不及待的复仇故事挑战,即莎士比亚开始转念而想到复仇的理由。我为什么要复仇?我有什么理由去复仇?这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而莎士比亚“接着讲”的正是“延宕”,莎士比亚加上了的“一两”也正是“延宕”。显然,这是对哈姆雷特的“延宕”极不准确的把握。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从来没有打算终止复仇。当哈姆雷特父亲的灵魂要求哈姆雷特必须替他报仇时,哈姆雷特就发誓“把仇人杀死”,只是有些感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的第一次“延宕”,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哈姆雷特》里的鬼魂“只是哈姆雷特自己的内心预感的一种外在形式。哈姆雷特一出台,我们就看到他已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总有什么凶恶可怕的事情发生过。接着就是他父亲的鬼魂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揭露了所有的罪行。在这警告性的揭露之后,我们当然期待着哈姆雷特马上就勇猛地去惩罚这种罪行,我们认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报仇。但是他延宕而又延宕。……哈姆雷特延宕,因为他不肯盲目地相信鬼的话:我所看到的那魂灵/也许是个魔鬼:而魔鬼有魔力/扮出讨人喜欢的形状;对,也许/他是趁我的软弱和我的忧郁/(这样心情最易让鬼施展身手)/来骗我遭天诛地灭,我还要找/更确凿的证据:演戏正是好机会,/让我探出国王是否做了亏心事。从此可知,鬼的出现本身并没有使哈姆雷特仓皇失措,他只是在怀疑,在他采取行动之前,他要想办法使自己确实有把握。”(《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4—295页。)在哈姆雷特的叔父祈祷和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正好动手,但是他“延宕”了。这是因为“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生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其实,我们从哈姆雷特的反复悔恨中就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延宕”绝不是放弃复仇。哈姆雷特在出国的路上,看到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率领一支军队“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感到深深的愧疚,“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我的父亲给人惨杀,我的母亲给人污辱,我的理智和感情都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看着这二万人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目的只是争夺一方还不够作为他们埋骨之所的土地;相形之下,我将何地自容呢?啊!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哈姆雷特在挫败重重谋害诡计折回丹麦时,他彻底清除了复仇的心理障碍,“他杀死了我的父亲,奸污了我的母亲,篡夺了我的嗣位的权利,用这种诡计谋害我的生命,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因此,黑格尔正确地指出:“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0—311页。)

    而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他复仇的特殊对象和特殊环境所决定的。布拉德雷在把握莎士比亚的悲剧实质时指出:“凡是描写主人公以完整的灵魂来对抗敌对力量的这一类型的悲剧,并不是莎士比亚类型的悲剧。那些和主人公对抗的人物灵魂可能是这样完整的;这些灵魂一般是完整的;但是,虽然主人公走着命运决定了的道路,他通常是由于内心的斗争而感到万分苦恼,至少在他行动的某一点上是如此,有时候在他动作的许多点上是如此;而且往往在这些点上莎士比亚才显示出他的极其非凡的力量。如果我们进一步拿他的早期悲剧和后期悲剧来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正是在后期悲剧——最成熟的作品中这种内心斗争才得到特别的强调。”(《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杨周翰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1页)不但莎士比亚最成熟的作品把兴趣集中在内心的斗争上面,西方其他伟大的悲剧也是这样。“仅仅有一种冲突是不能构成悲剧的。”这是西方悲剧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哈姆雷特的延宕反映了莎士比亚从早期悲剧到后期悲剧的过渡。布拉德雷说:“哈姆雷特和国王虽然是死敌,可是那个至少像他们两人之间的冲突一样独占着我们的兴趣并且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东西,却是他们中间一个人的内心冲突。”(《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杨周翰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1页)哈姆雷特复仇是很容易的,但是,这种复仇既要是正义的,又要不伤害母亲。这样,哈姆雷特就不能鲁莽行事,就得寻找时机。不管怎样,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现在是国王,他的罪恶世人并不知晓。刺杀国王,无论如何,荣誉都会受到损害。哈姆雷特要求霍拉旭苟活下去。“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要是世人不明白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看来,即使国王克劳狄斯罪有应得,但因为世人仍然是受蒙蔽的,所以,哈姆雷特也不能不有所顾虑。至于母亲,哈姆雷特的父亲的鬼魂说:“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的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剌戳。”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不但要让母亲认识到叔父阴谋的真相,也要促使母亲良心的觉醒。在哈姆雷特的启发下,王后乔特鲁德不但看到了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她的心也被劈为两半,丢掉了那坏的一半,保留了那好的一半。因此,汉姆雷特的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选择。他必须承担责任。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痛苦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诚然,有许多人并不表现有这种内疚。但是我们肯定他们只是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0页。)萨特所说的人的痛苦也正是哈姆雷特的痛苦。“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可见,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是多么的激烈。哈姆雷特正是在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中升华的。

    不过,有人重新把握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为了进一步地反思人类复仇。有人指出,“以暴易暴”并不能使暴力消失,而只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充满更多的暴力。哈姆雷特的犹豫给人类带来的贡献比他最后的血流成河要重要得多。在哈姆雷特犹豫的一刹那,人类大大地进步了。而哈姆雷特“延宕”的第一个原因,是复仇的正义性何在?哈姆雷特“延宕”的第二个原因,是复仇的正当性何在?在这个基础上,有人对人类复仇进行了反思。第一,复仇是人类社会的“不得不”。复仇实际上是弱者的自我保护,在被世界无情拒绝以后,弱者已经没有任何别的表达方式了,只有刀剑相向,以命相拼。假设还有和平的一线希望,还有人会采取这种暴力的流血方式吗?第二,复仇是一种自私而不是一种公正。所有人的复仇其实都是跟自己的生存范围、安全空间和利益群体息息相关的。第三,复仇往往只能是不讲规则的。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让对方完全丧失报复的能力,“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意思。可是,你丧失底线的结果却是:对方再复仇的时候,就要用进一步丧失底线来回报你。因此,复仇对人类社会“底线”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最后,复仇是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因为这是以一个更大的错误来修正一个较小的错误,为了战胜一个魔鬼的结果就是使得自己也成为魔鬼。这能够算是胜利吗?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时候我们最有正义感,其实最没有正义感,也离正义感最远。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看到,每一次复仇带来的都是更为惨痛的社会惨剧。哈姆雷特就不同了,他开始转过身去,去面对世界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并且问:我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既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又不更多地损害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爱,不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仇恨?这种彻底否定人类复仇的反思是相当肤浅的。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第102节中指出:“犯罪的扬弃首先是复仇,由于复仇就是报复,所以从内容上说它是正义的,但是从形式上说复仇是主观意志的行为,主观意志在每一次侵害中都可体现它的无限性,所以它是否合乎正义,一般说来,事属偶然,而且对他人来说,也不过是一种特殊意志。复仇由于它是特殊意志的肯定行为,所以是一种新的侵害。作为这种矛盾,它陷于无限进程,世代相传以至无穷。”而“要求解决在这里扬弃不法的方式和方法中所存在的这种矛盾,就是要求从主观利益和主观形态下,以及从威力的偶然性下解放出来的正义,这就是说,不是复仇的而是刑罚的正义。在这里首先存在着对这样一种意志的要求,即虽然是特殊的主观意志,可是它希求着普遍本身。”(第103节)。在这里,黑格尔既肯定了人类复仇在内容上是正义的,也指出了人类复仇在形式上的缺陷。这才是对人类复仇的深刻反思。

    其实,有人重新把握哈姆雷特的“延宕”就是为了宣扬这种思想:当这个世界仇恨来报复我的时候,我绝不回报以仇恨。这不过是列夫·托尔斯泰主义的翻版。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宣扬这些宗教戒律:人非但不应当以眼还眼,而且应当在有人打你的右脸的时候,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人非但不应当恨仇敌,打仇敌,而且应当爱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认为“你们几百年来一直在惩办你们认为有罪的人。可是怎么样呢,这种人已经绝迹了吗?他们并没有绝迹,他们的人数反而增加了,因为不但添上一批被惩罚所腐化的罪犯,另外还添上了一批审判人和惩罚人的罪犯,也就是审判官、检察官、侦讯官、狱吏等。”而社会和一般秩序所以能存在,并不是因为有哪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有这种腐败的现象,但人们仍旧在相怜相爱。然而,人类美好生活绝不是在人们无原则地相怜相爱中求得的。

      文章出处:“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7-06-07/28578.html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基础课部。

 

附录:

哈姆雷特为何拖延复仇计划?

刘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被后人研究得最多的作品。3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一直是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剧目,对其评论不计其数,各种解释层出不穷。时至今日,对此剧目的探讨仍有深化的必要。在汗牛充栋的评论著作中,大多涉及剧中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复仇任务决定了哈姆雷特的整个命运。哈姆雷特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复仇?或者有没有过复仇行为?为什么拖延复仇?与此有关的一切就决定了全剧的中心内容,并且成为引起诸般探讨和争论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一幕世界闻名的复仇剧。它是莎士比亚依据传说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借鉴当时复仇剧曾运用过的情节如鬼魂、延宕、装疯、戏中戏和杀人流血等,并赋予它深刻的真实性和哲理性,使之成为具有重大典型意义的时代的镜子这样一部作品。复仇剧的主人公实际上往往不能迅速行动,因为他一时之间找不到最恰当的复仇时机。目前,关于哈姆雷特拖延复仇是否真有其事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虽然哈姆雷特在他的独白中几次谴责自己拖延复仇,但在行动上并未拖延复仇。英国文学家陈·吉阿也认为,拖延复仇的感觉是莎翁有意造成的,莎翁在剧中有意拖长时间,增加人物与情节,以便有更多的篇幅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另一位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者吉·克拉福德也持同一观点。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哈姆雷特的确拖延了复仇计划,但对他拖延复仇计划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之争论,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内因论、外因论和综合论。内因论是从主人公的性格或思想上着手分析;外因论则从主人公所处的客观环境去发掘;综合论认为应将上述两说进行综合分析。

    专注哈姆雷特性格的“心理派”理论认为,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是他自我矛盾的忧郁性格所致。哈姆雷特的命运和无法消除的内心矛盾时刻缠绕着他:他的遭遇和处境、他对复仇任务的反应、为父报仇及“整好时代”——装疯和耍疯、无穷的忧郁和一再地拖延(几大段独白)、他最后的表现——一定的平静(意识到命运与必然)和无限悲苦中的荣誉感。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精神是斑驳复杂的: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却又是个注定不能实现他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看上去既能行动、又不能行动;既要行动的时机、又放过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爱过奥菲利娅、又对她极其严酷;他厌恶生命、却又向往人生的作为和美好;他既不能迅速复仇、又不能理解自己为何拖延复仇,每当他想到复仇义务时,他就一再强烈地却又总是无效地谴责自己。

    “心理性格”理论是哈姆雷特拖延复仇内因论的核心。相关的拖延复仇原因的解释有17种。文化伟人歌德认为: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在于性格太软、难当大任;A·W·史雷格尔和柯勒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地沉思损害了行动,或者心灵总被内在世界占据,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真实感;别林斯基的看法是:哈姆雷特正经历精神发展过程的中间的或分裂矛盾的阶段;A·C·布拉德雷持下述观点:不幸的命运强加于哈姆雷特的病态的忧郁是其障碍,良心问题使他不能行动;L·C·奈茨主张:哈姆雷特的意识已被腐蚀到不能肯定什么的程度;萨拉瓦多·德·玛达雷戈的观点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无情的自我中心主义者,除他自己之外,他不关心任何人与事;伊撒克·罗艾觉得:按病理学诊断,哈姆雷特完全是疯了;恩奈斯特·琼·恩斯以为:按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哈姆雷特患了男孩亲母的奥狄浦斯情结,其心思并未放在复仇上。

    与内因论及心理性格派理论对立的是外因论的解释:即哈姆雷特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客观因素是他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以普劳曼、瑞特逊、克兰和威尔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由于外部条件对哈姆雷特不利,如当时克劳狄势力很强大,且此人又很狡猾阴险,使哈姆雷特在没有确切无疑的证据时不能贸然行动;还有的学者主张从社会历史和其时代局限性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他们援引了主人公在第一幕第五场的结束语:“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媚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以此说明“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 ……这重担他既不能肩起, 也不能放下”。这一主张的代表者有歌德、多顿和阿尼克斯特等人。

    目前较有影响的则是综合论派理论。这一理论的评论家认为,只从主观上或客观上分别去寻找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都各有其价值,但两者都难免失之偏颇。要彻底弄清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必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综合分析。造成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并非是单纯的时机或方式,而是远为复杂深刻的主客观因素: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哈姆雷特从思想上与本能上已经不能热衷于封建传统的复仇任务,而他所向往的“整好时代”和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要求,又只能是一番空想。从主观上来说哈姆雷特性格稳重、谨慎、内向甚至有些多疑,但他并非是不善行动的人。他善于观察,敢于思考社会问题,深知自己有责任改造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但又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他知道复仇意味着他不得不马上着手治理国家,但他又感到准备不够,因此信心不足,至少在潜意识里他并不想过早处死国王,于是,他的复仇计划便一拖再拖,最终导致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酿成悲剧。早在1898 年, A·H·陶尔曼就列举了当时已经提出的十几种主要的解释拖延复仇的观点。这一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评论界。究竟哪种见解更能说明问题,哪种观点更令人信服,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继续探讨。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08-19

 

 

因沉思默想,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英国]柯勒律治  刘若端 译

 

    为了要了解他,我们首先要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心灵的构造。人之所以与蛮横的禽兽有所区别,就是在于思想胜过感觉的程度如何:但在心灵的健康的过程中,在因外在事物所引起的印象和智慧的内在作用之间,经常保持着一种平衡——因为,如果在冥想的能力中有一种不平衡时,人因而就要变成只会沉思默想的生物,而失去了他行动的自然力量。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就是想象任何一种陷于病态的过剩情况中的智慧或道德能力,而把他自己,莎士比亚,如此遭受毁坏和病态的,置于一种既定的环境中。在哈姆雷特身上,他似乎希望来例证一种应有的平衡在道德上的必要性,即:在对我们感官的事物的注意力与对我们心灵的作用的冥想之间有一种应有的平衡——一种在真实世界想象的世界之间的平衡。在哈姆雷特身上这种平衡被扰乱了;他的思想,他幻想的概念,比他真实的知觉要活泼得多,就是他的知觉本身在通过他的默想的媒介的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一种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形式和色彩。因此,我们看到一种伟大的、几乎是巨大的智慧的活动,和因它而引起的对真实行动的一种相应的反感带着它一切的征兆和伴随着的性质。莎士比亚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得不当机立断——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因此,正是这个悲剧与《麦克白》形成了直接的对照,一个以极端的缓慢进行着,另一个则以一种忙碌的、喘不过气来的速度进行着。

    这种想象力的失去平衡所产生的效果,由哈姆雷特的头脑的永不停息的沉思和过剩的活动很好地证明出来,他那失去了健康的关系的头脑,永远为内在的世界所占据着,而从外在的世界转移开——用幻想来代替实质,在一切平凡的现实上罩上一层云雾。思想的本质是不定型的——定型的只属于外界的形象。因此,情况是这样:崇高之感不是因看到外界的事物而产生的,而是出于观看者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不是由于感官的印象,而是由于想象的反射。很少有人看到一个著名的瀑布时,不怀了某种近似失望的感觉:只有事后意象才全部归返心灵中,并同时荷带着一串庄严或美丽的联想。哈姆雷特感到这一点;他的感官陷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他把外界的事物当做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西。他的独白——

    啊!但愿这太太结实的肉体

    融了,解了,化成了一片露水……

    涌自对无限事物的渴望——渴望着目前不存在的东西——这种渴望最容易困扰天才;并且,这种性情的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的幻想,由哈姆雷特给他自己性格所作的描写中很好地证实了:

    因为我怎样说

    也总是胆小如鼠,缺少胆汁,

    以饱受欺压为苦……

    他把看到他的枷锁误认为打破了它们,他拖延行动,直到行动没有用处,结果作为纯粹是环境和意外事件的牺牲品而死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他一生是在贫病交困和鸦片成瘾的阴影下度过的,诗歌作品相对较少。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柯勒律治还是坚持创作,确立了其在幻想浪漫诗歌方面的主要浪漫派诗人地位。

 

 专题阅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wbr>余贽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