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书

标签:
书店少年 |
分类: 散文 |
年少时最怕的就是书店营业员的那双眼睛。
多年以后,我看到一本《怎样画人像》的书,一看到标明“轻蔑”的表情就会想起书店的那几位营业员,那眼神足够犀利,简直可以入木三分。在那样眼神的威逼下,你会感到自己突然被施了魔法般小了一圈。
我不懂为什么全国的书店都被统称为“新华书店”?就因为一幅题字吗,还是因为它是国营的?总之,一提到书店,必须要前缀一个“新华”。
县城的新华书店坐落于中街。那时很多文化场所譬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等都在老城的中街一带,据说上级有规定,文化场所必须设置于繁华的闹市区,目的是方便群众的精神需求。但现在就不是了,老城繁华地段全卖给开发商了,几乎所有的文化场所都被赶到了城市的边缘。有人为借几本书,需要打车去数公里外的郊区,无奈只能戒了爱读书的瘾。
当年设在中街的新华书店成了我们这些居住在老城墙里的孩子们的最大福利,几乎每次逛街时我们都会去书店里巡视一番。
也许是家族遗传吧,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的喜欢书。据说父亲就特别爱看书,当年他还在躬耕南亩时,就常常因为看书耽误了农活而遭到祖父的责骂。还记得,我刚记事起,父亲就喜欢独自面对一本书或者是一本杂志默默的阅读。每当他坠入读书的黑洞时,即便是打雷也无法惊动他。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仍会戴着老花镜,捧着一本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如一尊静默的佛像。当然,父亲看的书很杂,很不系统,没有任何目的性,仅仅是为了消遣。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随意率真,才使他读书的癖好能够持之以恒。
在我们渴求书籍的岁月里,正是全民性的知识大饥荒时代。能寻找的书籍寥寥无几,谁拥有那么几本小人书或大书(长篇小说),比如今谁拥有豪车豪宅都令人眼红。因此,书店便成了唯一能够全方位检阅书籍的乐园。
那时县城的方圆有限,尤其是老城区面积很小,花上一小时就会逛遍全城。而从家里走到书店只需半个小时。从家里出发,先要穿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巷子。那些巷子远没有今天这样平坦,道路高低不平不说,路两旁还有常年脏水不竭的臭水沟。要走过一所盲聋哑学校,那里是县城残疾人最集中的地方。还要走过县医院,那是由一座民国时期被称为“鸿升楼”的饭店改造而成的。一走进那条巷子,就会嗅到刺鼻的来苏味儿,就会油然联想到生命和死亡,心底泛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走过两条短短的巷子,就到了县城最热闹的街道——中街了。中街是县城最有味道的街道,因为有很多的饭店坐落于此。有馅饼铺、包子铺、饺子馆、吊炉饼铺等。一踏上中街嗅觉就会异常灵敏,胃液就会加速蠕动。但胃肠的饥渴远远抵不上精神的饥渴,只能屏住呼吸,快速走过那些酒幌林立的餐饮场所,急忙忙走进书店。
那时候如我等对书的痴迷者并不多,所以书店里远没有摩肩接踵般的窘迫,反倒是显得异常清冷寂静。一旦走进书店的门槛,我就会变成一个虔诚的朝圣者,放轻自己的脚步,连大气都不敢喘,先要走到连环画的柜台,隔着厚厚的玻璃板,浏览一下那些花花绿绿的封面。然后,再去看那些大书(长短篇小说)。如果柜台里的那些封面没有什么新的变化,还可以去看看那些科技书籍和音乐书籍的封面。总之,只要能让眼睛多接触到一些色彩,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电脑的未完成旧稿,权且尝试一次博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