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1],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2],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3],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
[4],隆殺之服[5],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需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6],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7]。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党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8],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9],分
守已明而刑名次之[10],刑名已明而因任次之[11],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12],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
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13],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14],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15],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
治之至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16],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17],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釋】
[1]三軍五兵之運:興兵征討。
[2]辟:法。
[3]形名比詳:名實證驗之意。
[4]衰绖:(音崔蝶):喪服。喪服上的麻帶。
[5]隆殺之服:各種等級的喪服。
[6]末學:指上述五末之學說。
[7]先:主體,根本。
[8]天:自然大道。爲道之本體,道德是用,體用雖爲一,但次第與主次關係要明確。
[9]分守:職事之區分。
[10]形名:名份。
[11]因任:因職務和名份而産生的業績。
[12]原省:審查業績與職分和名份符不符。
[13]處宜:處理得當。
[14]襲:根據。
[15]畜下:治理一方民生。畜乃畜養管理的意思。
[16]迕:逆。
[17]知:知道。
【譯文】
本體在於上,枝葉在於下;概要在於君主,精詳的細則在於臣下。採用興師動戈,乃道德的最下策;賞利罰害,五刑之法,教化之末流;禮法度數,名實之驗證,是管理之最下等;鐘鼓之音,盛裝之舞,乃樂之最劣等;哭泣盡孝,喪服齊備,乃哀傷之最差等。此五種最末等者,是精神賓士,心術躁動,道之不存而産生出來的。
這些世俗之末流之學,很古的時候就有了,古人並沒有把這些末流視爲根本。君是主體在先而臣下從之,父是主體在先而子從之,兄是肢體在先而弟從之,年長的是主體在先而年少的從之,男是主體在先而女從之,夫是主體在先而婦從之。尊卑先後,乃天地自然大道之規律,因此聖人依道而行。天尊地卑,乃神明之位;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次序。萬物演化,萌生各有其狀,春夏盛而秋冬衰,乃自然變化之程式。天地自然之道無上神明,尚有尊卑先後之次序,何況人道!宗廟崇尚宗親,朝廷崇尚尊位,鄉党崇尚長者,任事崇尚賢能,這是大道之次序。言語論道而否定其大道的次序,那所談論的並非是大道;論道的否定其大道,怎麽能夠得道呢!
所以,古時候明瞭大道的,先明瞭自然大道而道德次第出現。道德已明瞭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瞭而分守職務次之,分守職務已明而名實之份次之,名實之份已明而業績次之,業績已明而後審察,審察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智處理得當,貴與賤各歸其位,仁賢與不肖各據不同之情,必須各分其能,必須各據其名。以此來事奉君上,以此來管理大衆,以此來對治萬物,以此來修身,知識謀略不去運用,必須心歸其自然之道。這就叫太平,治天下之極至啊。
所以古書上說:“有形有名。”形與名,古人早有論述,並沒有把它視爲道之主體。古時談論大道,經過五次展轉方可列舉形與名來譬喻,經過九次展轉方可賞罰言及。突然談及形與名,聽者不知其根本,而不知所聞耳;突然論及賞與罰,聽者不知是怎麽會事啊。顛倒大道而言論,背逆大道而闡述者,是世俗人爲之治,怎麽能治理好人呢!突然間論及形與名、賞與罰,這是只知其治世之工具,而不知其治天下之大道;只可被天下人所用,而不可作用天下。這種人被稱爲辯士,乃一管之見的人。禮法度數,名實之驗證,古時候的人就有,這是臣下事奉君上之術,並非是君上治理天下之道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