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1],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敢問其何故也?”
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2],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3]?無落吾事[4]!俋俋乎耕而不顧[5]。
【注釋】
[1]趨就:恭敬地上前依就的意思。
[2]勸:勤勉。
[3]闔(音和):古通盍。意爲何不。
[4]落:耽誤。
[5]俋俋(音邑):專心的樣子。
【譯文】
堯治理天下,伯成子高被立爲諸侯。堯把天下傳授給舜,舜又傳授給禹;伯成子高辭去諸侯之位而歸田農耕。禹前去看他,他正在田間耕作。禹恭敬地上前依就地在他的下風,端立地問道:“先前堯治天下,先生位居諸侯。堯把天下傳授到舜,舜又傳授給我,而先生卻辭去諸侯歸田耕種。請問這是爲什麽呢?”
子高說:“先前堯治理天下,不用賞而人民勤勉,不用罰而人民小心謹慎。現今您賞罰皆用而民衆卻心不存仁,德從此衰敗,刑罰從此而建立,後世之亂從此便開始了。你爲何不走開呢?不要耽誤我的事!”於是專心地耕作不再回頭。
(此《天地》篇非莊子本人之作,乃莊子之後他人所作,文中關於對“道”、“德”、“性”的闡述乃不懂道之信口說理,“而且各有其內在的規則與形式,這就叫做性。性通過修煉返還於德,......”的部份,性是道之體道之質,德乃性之能性之相,無為是用。性、德、無為這三者構成道的體、相、用三位一體的關係,性還要修煉返還於德,這不是天大的外行話嗎!自性乃如來法身,永恆不滅的原始至尊,德是性之本具,怎麼還要去修煉返還於德?荒唐至極!在這裡希大家明白這不是莊子所寫的就行了。莊子本人的著作只有七篇,這七篇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除了這七篇之外皆不是莊子所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