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天地》篇(九)中和道人註釋

(2023-07-22 16:18:28)
标签:

人文/曆史

心性

修行

無為大道

傳統文化

分类: 注释类:
   【原文】
    夫子問於老聃曰[1]:“有人治道若相放[2],可不可,然不然[3]。辯者有言曰[4]:‘離間白若縣宇[5]。’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耒田[6],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7]。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8],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9]。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爲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10]。”

   【注釋】
    [1]夫子:指孔子。老聃:指老子。
    [2]放:通仿,效,效仿。
    [3]可不可:可就是不可。然不然:然就是不然。兩者實質上沒有區別。
    [4]辯者:也叫辯士。指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此人有詭辯之名。
    [5] 離間白若縣宇:離間白就象懸在空中的日月那樣明瞭。“離間白”是公孫龍學派的名辯命題。認爲人們感覺接觸到的事物的各個屬性,都只能是絕對分離的獨立體。他們用“離間白”來論證這一論點,認爲眼看不見石之堅,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無堅”(“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手摸不著石之白,只能觸及石之堅,因此“無白”(“撫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由此斷言“堅”和“白”是互相分離,各自獨立存在的(“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不相盈,故離。”);這就是戰國中葉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名辯命題“離間白”。
   (1)這裏特別要指出“夫子問於老聃”這段故事是作者虛構的,並非真有其事。孔子雖據傳曾向老聃請教過禮,但也不應該隨意編造史實,故事編造得太過於拙劣,近乎於今日赴楚昨日就到了那麼荒唐滑稽。
   (2)孔子乃儒家之宗師,千古之大學問家,世間學問之泰斗,怎麽向老聃提出的問題是如此的淺陋,無知,象個現在的小學生;
   (3)問話的後半部問能論“離間白”的辯者是不是聖人。不談把孔子寫得太無知,太淺薄,只談孔子可不可能提得出這個問題。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是春秋時期的人,而提出“離間白”名辯命題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則是孔子死後100年才出世的戰國中期人物,公孫龍與惠施、莊周的年齡相仿,相差也不過幾歲,他們之間也有來往。特別與惠施同屬當時名家兩大學派的領頭人。惠施生於西元前370年,卒於西元前310年。莊周生於西元前369年,卒於西元前286年。因此,孔子怎麽能在中青年時期提到他老死了以後100年才出世的公孫龍到了壯年時才提出的“離間白”命題來,這不太滑稽了麽!而且還問老聃和公孫龍是不是聖人,這段故事不是太荒謬了麽;
    (4)老聃下面的回答卻所答非所問,而且語句文辭有拼湊抄襲之嫌,並且老聃的話,語句零亂,思路不清,言不及道,這哪里是在談道,純屬是在懵人;
    (5)本段開頭:“夫子問於老聃曰”這個‘夫子’,明確指的是孔子,然而這《天地》篇的第三、第四大段開頭提到的夫子卻指的是老子(老聃),因爲第三、第四大段的夫子洋洋灑灑大談其道,而還象那麽回事。孔子的學問是世間學問,孔子是不懂道的,孔子是從不談道的,因道不是世間學問,他無法談。因此問題出來了,怎麽同一篇文章中的夫子卻是兩個不同的人。很明顯,這兩個夫子是因爲有兩個作者造成的。《天地》篇全文一個作者,而其中至少這“夫子問於老聃”這段故事又是另一個作者。“夫子問於老聃”的作者不管從道的修養,文字的修養,史實的修養,人品的修養都要比全文的作者低得多。這段故事在全文裏起著極不和諧的作用。它應是後來安插進《天地》篇裏的。因此本人在這裏不得不指出來,對修道人來說,這很重要,不要把假的當真的。)
    [6]留:當作貍。
    [7]而:指你。
    [8]有首有趾:指形體健全。無心無耳:即無知無聞,知識淺薄。
    [9]無形無狀:指道。
    [10]入於天:即入於道。

   【譯文】  
    孔子請教於老聃說:“有人修道互相仿效,可與不可,然與不然。名家辯士說:‘離間白之命題就象懸在空中的日月那樣明瞭。’若是這樣,可以稱爲聖人嗎?”
老聃說:“此乃小官吏謀事之技能,既勞心又累身又傷神。能捕狸之狗來自圍獵,猿猴的敏捷來自山林。孔丘,我告訴你,你所不能聽的和你所不能說的,大凡形體健全卻無知無聞,知識淺薄的人多得很,有形的人與無形無狀之大道而並存的幾乎沒有,其表面在動實則未動,形雖死而心實是生,其形廢止而心則勃勃興起,此又非人力所爲。有心於治,這是事在人爲。忘掉萬物,忘掉自然,這就是忘掉自己。能夠忘掉自己的人,這就叫入了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