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
很好,學習了,謝謝!
我想請教一下這位老師,“大道廢,有仁義”這一句的解釋是否也可以為:大道不復存在,才會出現仁義這樣的概念和思想.因為老子認為,道、德、仁、義、禮是由高到低的一個排序。
答曰:
我尊重你的見解。若說道、德與仁、義、禮、智、信是不能並在一起的,前者是出世法,後者是世間法,兩不相挨。儒家也有道、德之概念,但此道非彼道,儒家的道、德概念是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為基礎的,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具足則是認為有道德,若仁、義、禮、智、信不具足則認為道德欠缺或是無道德;現在世間人也是這樣認為,也是這樣判斷一個人沒道德,或缺德。所以說儒家的道德觀念是世間法,是以五常人倫為基礎來規範世間人們心靈意識的認知。所以它是心意識的產物,是世間法,是世間的善法,但也是世間輪迴法。而老莊的道、德是離心意識的,是言語道斷的,是不可思議的,是清凈心,是心性之“體”與“相”,不能用言語或文字來表述的,它屬於不言之教,所以稱為出世法。此兩者不能混在一起講。
“大道廢,有仁義”这样给你講吧,大道是出世法,仁義是世間法。大道是離心意識的,是不可思議也不能思議的,大道就是我們的原始本心,就是本性,清淨心;就是沒有思維、意識、念頭的自然空性。而仁義是思維、意識概念,心裏若産生了仁義之類的念頭,那麽心就不清淨了。因爲,無爲的原始本心動而生有了,無爲的清淨心變成了有爲的世俗心了,出世法變成了世間法了,所以,只要有了仁義,大道就沒有了。大道廢,有仁義就是這個意思。
中和道人於成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