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住宅经济自住房 |
前言: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恐怕多数人难以给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答复,读完下面几个问题,应该会有一个完整的图形。
一、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北京自住房出现大比例弃购:前300中签号仅47户选房》http://house.qq.com/a/20140727/001741.htm揭开问题的序幕。
报道中说:北京最便宜的自住房“满庭春”项目开始现场选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距离南六环15公里,距离东南四环有30公里。虽属北京但满庭春距离廊坊市中心仅有15公里),尽管该项目1482套房源限价仅为9500元/平方米,是北京44个自住房地块中最低限价。根据摇号结果,从昨天开始连续5天,8892户家庭依次选房。据记者从现场了解,前100号家庭最终只有16户家庭到场选房。前300个中签号中,只有47户家庭最终选了房。昨日全天共有1200个中签号码。
试问:如果价格不是9500元/平方米,而是8500元/平方米、7500元/平方米会是怎样?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选取!换句话说在9500的价格条件下,路途遥远的成本变得太高了!
二、经济适用房的粉墨登场与黯然退出
上世纪末,中国饱受从未有过的生产过剩危机,选择一个产业作为消费热点拉动经济成为解决方案。
由于住宅是当时的首选消费、拉动效用最好,就在汽车、旅游、教育等候选中胜出。
当时的顶层设计怕工资与房价差别太大影响实际消费,就提出70%的人消费经济适用房,20%的人消费商品房,10%的人消费保障房。
在实际操作中,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价差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打,每平方米只有300元左右的差别,所以它并非受到追捧。只是随着商品房价格的狂飙,两者的价差悬殊以后,经济适用房才变得供应有限需求无限。
作为兼具商品、保障房双重属性的经济适用房天然就有缺陷,在收入信息模糊、分配难以合理等背景下,必然会出现获得经济适用房后转售、出租等情形,让经济适用房变成社会问题饱受争议。
政府不让转让不行,因为它有商品属性,让转让也不行,会加剧供应有限需求无限,政府投入意愿不强,经济适用房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没有住宅经济模式下的中国楼市调控与自住房粉墨登场
楼市调控屡战屡败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但社会很难找到这种窘境的根源,根源就是没有住宅经济模式。
试想,如果我们拥有明确的住宅经济模式----商品房怎么搞、保障房怎么搞、租赁市场怎么搞,调控就是让楼市接近这种模式,而不是与政府不能实际掌控的房价死磕,根本不会有调控屡战屡败的问题。
就是因为没有住宅经济模式,导致了不知谁应该得到保障、用什么样的房子作为保障、用什么产权形式来保障、政府应该怎样预算等等。
所以,当取消经济适用房以后,出现了替代品----自住房,它实际只是商品含量高于经济适用房,房价自然也会更高一些,说句不好听的是政府减轻了自己的投入,所以,它也再次遭遇了其“前辈”经济适用房曾经走过的路。
结束语:改革是什么?就是让偏离本意的事务回归,保障房就是保障房,加入商品元素的保障房,带来难以调和的矛盾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