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文明的光芒照亮自己(第一部分)

(2007-09-04 17:28:19)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第一部分:主宰自己的基本思想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基本的思想“点燃光芒主宰自己寻找快乐”,这些思想是进入本书的路径。

在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有一种虚幻而美妙的感觉:在一个阴冷的夜晚,我十分惬意地洗了一个热水澡,冲去了一天的疲惫,走进房间,拉开床头的灯,柔和的灯光弥漫了整个房间,拿起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躺在席梦思上阅读。

 

一、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快乐吗?

当物质条件好起来以后,缺乏快乐感是一个颇为普遍的问题,也许人们缺乏快乐这种美好感觉的具体原因千奇百怪,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我们面对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运行模式,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如果说市场经济需要一个椭圆形的价值观念,而我们的价值观念却是方形的,现实和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不匹配,我们的心因彷徨而深感凄苦,我们惧怕被现实所淘汰。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可以给我们提供快乐的可能性。

 

1、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生活富足

250年以前,亚当·斯密说:市场经济不是最好的经济,但它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够找到的最好的经济。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终于从计划经济的泥泞小路拐入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一个社会一旦进入这种“快速车道”,就没有什么人能够逆转市场经济的步伐了。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比较有益于创造财富,所以我们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创造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时期根本不敢设想的物质文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大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短缺经济犹如恶魔一般已经被我们扫地出门了,在阳光下,它仿佛再也不敢显身。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使很多人实现了对于物质世界的梦想,与过去相比较而言,我们仿佛生活在天堂般的物质环境中。

记得儿时伙伴都有过这样的渴求:拥有一套绒衣绒裤,能够在冬天不穿棉裤,玩起来方便些;当冬季结束天气转暖的时候,能够拥有一套秋衣秋裤,免得受穿棉衣热穿单衣凉之苦。记得儿时伙伴还这样的渴求:夏天的时候能够吃上冰镇的西瓜;幻想自己的院子里面有一个自来水龙头,用不着每天都得到遥远的胡同那一头去担水;幻想拥有自己家里面的卫生间,用不着跑很远的路上一次总是人满为患的厕所。

对于今天来说,这一切渴求都太简单了。很多人衣服多得到了不知道穿哪一件才好的地步;对于自己的孩子,常常是求着他们吃一片冰箱里面的西瓜;很多人都住进了成套的房子,一家人拥有数个个水龙头,每套单元房里面甚至拥有两个以上的卫生间。

经历过计划经济物质短缺时代的人们,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店,心理或许能够产生很踏实的感觉。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目睹邻里的家庭“战争”,幼小心灵恐惧这样的“战争”,现在回想起来,“战争”的根源几乎全部都来源于经济贫穷。在贫穷的压力下,人格很容易处于扭曲状态,贫穷扼制了人类一些很美好的欲望和情绪,这种状态的表像就是恶劣的心情是人们的心理常态,脾气几乎是沾火就着,很小的一件事情,就可能引发一场家庭“战争”。可是,当我们物质条件更好了以后……

 

2、物质条件好了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当我们无需再为衣食问题而忧愁,生活可以说是富足以后,类似于家庭“战争”这样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了,已经验证了物质原本的哲学论题,但很多人并没有想当然地快乐起来。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贫富悬殊、竞争等新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思想变化显得滞后,心灵深处常常被彷徨、困惑、自卑所占据,被不知所措的焦虑所支配。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底气十足地宣布自己是快乐的,当物质条件逐渐好起来以后,人们感觉自己心理抗风雨的能力似乎在减弱。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对快乐感受的复杂性。当人们富裕起来后,愿意回到充满自然情趣的地方去探险“花钱买罪受”,人们能够从这种“受罪”的过程中体验到欢娱。同样当人类面对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反而可能会很普遍地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如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恐惧、别人生活更好的嫉妒心理压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郁、怀念从前生活的单纯等等。在这种矛盾的交织中,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如果把他们纷纭复杂的想法归结成一个问题,是否该质问: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理常常被凄苦的感受所支配,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存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的精神世界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缺乏快乐感的病因源究竟在哪里?

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转变了,其变化之大是很惊人的,这是一种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原来的社会一切都由一只“看得见之手”在控制着几乎一切,它决定你是进工厂还是下农村,决定你每种资源最多只能够消费多少(几乎购买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持有票证,票证是由政府按人头发放的),那种社会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从出生到老几乎两点成一线,人们所能够做的主要是好好地等待就行了,社会无需你有太多的想法。

新经济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了,国家和商家都害怕你不花钱消费。就好像原来你在某一辆车上,这辆车是别人开的,你没有权力决定车向哪里开、怎么开、在哪里停车。现在这辆车由你自己掌握,只要你高兴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也可以把车停下来睡觉、吃喝、看报纸、打一场球赛。这样的生活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所渴望的,问题是它也有成本,你怎样自主地选择行为,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决策对于人来讲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毫无疑问,人们由一切都被别人掌握,转变到自己对自己拥有决策权是一种进步,但不同的生活模式需要不同的心理状态。面对市场经济的生活模式,我们的基本理念、情感方式、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因素组成的精神世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处于传统状态,这种状态的精神世界与新经济基本上是不融合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断裂状态时刻侵蚀着我们的快乐感,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我们还不能够充分地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快乐,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我们的心理可能会感觉空虚和惧怕,当你觉得累了想向背后倚靠时,你会发现没有东西能够让你倚靠,你自己必须站直了别趴下,无论怎样都得向前走,你就是掌管你自己精神世界的“神”。

也许我们缺乏自主性,缺乏自我的心理准备,缺乏对于竞争和快节奏的适应,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新经济环境的感受,更多地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不堪重负的忧郁以及缺乏被关怀感的失落。生活有时候真像一只木桶,最低的那块板子决定了自己的木桶里面能够装多少水,在新经济运行模式中的不良感受,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有人甚至产生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3、对传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批判

要不要议论我们精神世界的不足?这并不是很容易!因为我们常常被来自于自然经济“人穷志不短”的文化幻想所支配。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非常唯心地把这种幻想性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认为我们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西方国家,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远远地优于它们,甚至憧憬着要解放那里受苦受难的民众,谁敢说我们精神世界有问题?

我们可以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而欢娱,但理性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当一辆公共汽车很空的时候,相信单纯教育就能够让很多人做到很优雅地礼让,如果公共汽车长时间地紧张拥挤,人们必然没有办法养成很有礼貌的习惯。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国家相比,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很多时候还处于蒙昧时代,这么说不知是否会使什么人不高兴,可这确实是真实的的社会现实,因为我们要进步,就必须指出自己的不足。

市场经济是一个讲秩序的社会,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够带来效率和竞争力,代表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有限公司等事物都需要严格的秩序,秩序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现代文明。而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讲规则的现状,贪污腐败等大问题不是我所要议论的,本书将主要议论平常人生活中的现实和哲学,我不认为现实中平常人缺乏秩序的环境对于一个社会无所谓,平常人是一种环境的细胞,与所谓的大是大非互为因果。

在我每日上班的路上,有一种现象常常刺着激我,如果想到我国的未来,这种现象甚至让我的情绪很低落。当马路上发生了打架或是车祸什么事,围观者络绎不绝,几十分钟的过程都可以让大家津津有味地欣赏这场不要钱的“大戏”,围观者根本没有交通被阻塞的意识,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我感觉到人们好无聊!时间好不值钱!可是当遇到交通岗红灯的时候,人们行程匆匆连一秒钟都不愿意失去,只要没有警察监管,就会箭一般地从汽车的缝隙中窜过去,根本不讲规则也不怕死,这时候你又会感叹,时间真是金钱!可我们社会却又那么地缺乏效率。

在学校这样一个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你同样会被许多不文明的现象所刺激。当上课的时候,走过楼道的人常常是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可谓是敢笑敢恨!很多人压根就没有教学区应该安静的秩序观;学校刚刚刷过的白墙,用不了几天,墙体上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脚印,从脚印的高度来判断,很多都是高难度动作的杰作;在安装有高级设备的实验室,不经意扔掉的面包袋、牛奶袋随处可见。可当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时候,你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鼓动“不好意思”的学生。

我告诉我的学生(我做班主任的班级,别的学生我管不了),你不能够穿着拖鞋和那么肥大的花短裤来上课,你的装束不能够让人准确地判断你是来课堂还是来洗澡堂?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应该大致有一个标准,要知道一些藐视社会的装束会恶化自己本已经不好的心情?我和女同学说: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尽量声音小一些,显得自己有教养,我不认为这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当然并非说男性就可以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当我参观完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仪式后,最刺激我的是那些“爱国者们”的行径。当激动人心的升旗或降旗仪式以后,“蔚为大观”的成堆垃圾让我很失落,根据垃圾的壮观程度来分析,这绝对不是少数人的行径,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我怀疑那些在庄严场合下做出失当行为的人,实际上只把天安门升降旗当成一般的景观,就像是围观一场什么吸引人的事件,我怀疑他们心中对于升降旗是否真有崇高的爱国感。类似的事情我在历史博物馆也遇到过,面对沉重的历史和需要庄重的公共场合,不少参观者有说有笑旁若无人,他们在看这些展览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号称国粹的戏曲艺术形式日渐式微,因为这些以慢节奏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形式,与缓慢进展的自然经济审美观相辅相成。当北方农村冬闲的时候,人们泡上一壶酽茶,嗑着瓜子剥着花生,悠哉地听着啊、啊、啊的悠扬婉转唱腔,哪怕是熟透的情节和一分钟只唱二三个字,都是很好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生产方式和艺术形式的相辅相成性。实际上当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时候,以主要表现才子佳人为主的戏曲艺术就难以体现热火朝天大干革命的豪情壮志了,能够表现那种生活的民歌是最兴盛的时期。市场经济降临以后,戏曲和民歌等艺术形式都难以承载新的情感内容,能够反映平常人情绪的流行音乐在我国迅速获得了生存环境。

任何一种经济运行模式都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世界,否则系统就处于一种断裂状态,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个人,如果存在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断裂,不快乐是很正常的事情,两种世界的断裂不可能让我们拥有好的感受。

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世界,是我们缺乏快乐感的根本原因。也许我们目前的不快乐感还没有达到极致,因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惯性似乎还没有释放到最大的程度,而我国加入WTO将加快社会市场化进程,国民经济还可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波动,我们的制度和目前状态的精神都还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最严厉的考验。直到今天我们似乎还不清楚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今后由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断裂带给我们的痛苦可能还会更大一些。

市场经济的社会已经能够允许我们文明,我们不是率先实现市场经济社会的国家,我们完全可以踏在前人的肩膀上点燃文明之灯,让光芒照亮自己,缝补好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断裂,使我们主宰自己拥有在新经济中的生存能力:看到市场经济的理念之路,既追求享受温馨的生活,也能够面对风风雨雨的生活,以开放的思维方式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