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须先弄下几个明白(附图)
标签:
清明祭祀祭扫丧葬文化 |
分类: 时事热评 |
清明节祭扫是祭祀内容之一。听老人们讲:祭祀祖先大致有两种形式:其一,墓祭。农村俗称“上坟”,原来土葬留坟头,鉴于下雨冲走坟头上的一些土,久而久之变小甚至消失;因此,须后人每年往坟头上培土以保持原状而得名。笔者小时曾跟父母上坟并培土。有的坟由砖砌成并树碑不用培土,须擦扫干净即可,故称为扫墓。其二,庙祭。即:在家族祠堂中摆上祖先排位祭奠,老百姓家中摆上逝者照片、供品等悼念属于这一种。伴随互联网的出现,有兴起网上祭扫。如今,已出现“中国祭祀网”、“天堂网”和“云祭祀”等专门网站。
祭祀属于丧葬文化的一种,过去有不少迷信因素。认为人死后去了另一个世界,或上天堂、或下地狱;因此,才有了类似《西游记》的神话故事,以及现实中位于长江边上的丰都鬼城。也因此才有了烧香祝福、才有了烧冥币和金银克子送钱,才有了摆上供品请逝者享受......。同时,也有继承先辈遗志,怀念前辈、感恩先人,劝善后人等积极因素;也因此才有了献花、宣誓、汇报和倾诉等内容。
如今,不少人仅停留在“将孝与祭扫捆绑一起”的认识,以至于形成一种“显阔气”、“讲排场”等不良风气:冥币烧得越多越好,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春节等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处燃烧冥物的灰成堆、成片,焚迹斑斑;不但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供品越多越好、档次越高越好,墓地中摆放的水果、烟酒、点心浪费惊人。为适应这一需要,近日见到农贸市场、路边、广场,成车的冥品出售,至于摆摊出售者就更多了。
说到文明祭扫,窃认为大致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科学文明祭扫。破除迷信,把缅怀先人、感恩先人、继承逝者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教育后人作为扫墓的主要目的。第二,精神文明祭扫。不一味追求墓祭,心到心诚即可,提倡在家摆上逝者照片举行仪式,以及网上扫墓。第三,节俭文明祭扫。供奉后的食物、饮品最好当场“与先人一起享受”或带回家吃掉。第四,安全文明祭扫。遵守墓地规定,不烧冥币、不焚香、不吸烟;最好不贴成串的纸花。最后,传承文明祭扫。这里我不得不说:如今,到墓地祭扫者多是一帮“50后”,连“60后”都少见。应该利用好祭扫这一活动教育形式,把尽孝、感恩、责任、守规矩等好品德传给下一代是老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载中…